“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达斡尔昆米勒节


    
      
     达斡尔昆米勒节
     “昆米勒”是达斡尔语,汉意为柳蒿芽。柳蒿,别名柳蒿芽、柳蒿菜、萎蒿、水蒿、白蒿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其嫩茎叶可供食用,且清爽宜人,味美可口,是嫩江两岸达斡尔人民普遍喜爱食用的一种富有营养的风味野菜。一提起柳蒿芽,使人很自然地会想到达斡尔族,人们说它是达斡尔人的象征。每年的阳历5月中旬,就是达斡尔族的昆米勒节,“采柳蒿芽”达语称“昆米勒玛日拜”。节日期间,人们邀友结伴,其中以女性最多,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辽阔的草原上,一边对唱山歌,一边采集柳蒿芽采柳蒿芽时,达斡尔族男女老少相约结伴,尤以妇女为多,头扎长绸或包毛巾,腰系绣花围裙,装上麻袋、大小柳条筐,三五结伙赶着大轱辘车,走向绿草如茵的草原,走向春意盎然的山野,走向春水欢腾的河岸,一边采柳蒿芽,一边说笑对歌。达斡尔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是较强的,不同“莫昆”(部落)的人碰到一块采集要互相谦让。知果不遵守规矩,会受众人责怪。因此人们共同遵守本族规矩,以团结为重。达斡尔族这种传统习惯是这个民族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这种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良俗,正在继承和发扬。
    


     柳蒿芽一般株高30cm-150cm不等。根状茎横走,地上茎直立,稍具有条棱。单叶互生,中、下部叶矩圆形、披针形或条形,三深裂,边缘有锯齿;上部叶披针形,不分裂,较小;叶背面密被灰白茸毛。头状花序排列成穗状,边缘为雌花,中央为两性花。花冠钟形,黄绿色,瘦果矩圆形。遍布大兴安岭南北、呼伦贝尔草原、嫩江平原的河边、江沿的红柳丛中,为生活在农村、山区、牧区、城镇的达斡尔人的饮食增色,成为这个民族的饮食内容。达斡尔人常说:“没有江河的地方,达斡尔人不安家;没有流水的地方,不长柳嵩芽”。达斡尔人逐水草放牧、种田、打猎,吃惯了生长在河边、江沿的柳蒿芽。由这种饮食风俗形成的民俗特点就更是丰富多样了。每年春天柳蒿芽先于其它野菜而长,远看很像艾蒿,但柳篙芽表皮光滑明净,翠绿水灵。过了端午节,它的茎开始木质化,就过了采集期。达斡尔人掌握它的生长规律,鲜嫩的柳蒿芽带回家后,可拌凉菜,也可做汤、菜馅等美味佳肴,亦可晒干贮存,待吃时再用清水泡开,或炖肉,或炒菜,都味道鲜美,食后口有余香。回家后,将一部分柳蒿芽当天食用,余者晒干留着冬天食用,有的将晒干的柳蒿芽寄赠远方的亲友。人们常常是专吃柳蒿芽,而忘记主食稷子米干饭、苏子饼等。柳蒿芽还有健脾开胃、解毒消暑等功能。过去远离家乡出征的士兵,母亲常把晒干的柳篙芽搓碎装进布口袋,让儿子随身携带。他在想念家乡或酷热难当时,冲水喝下,缓解了思乡的感情,心中和身上的燥热也消除了。达斡尔人尊蒿柳茼芽,姑娘们还把它装在自已精心绣制的荷包里送给情人,做订婚信物……达斡尔族儿童们从学会用筷子,就开始吃柳蒿芽;老人给孩子们讲述柳蒿芽的故事,教唱采柳蒿芽的民歌;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去野外采柳蒿芽。柳蒿芽在达斡尔人心目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位置,人们对它的感情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日益加深。柳蒿芽养育了达斡尔人,在达斡尔人心里扎下了根。达斡尔人喜食柳嵩芽习俗的形成,首先是由生活环境决定的。他们居住的地方遍地生长柳嵩芽,为达斡尔族人民世世代代的采集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场地;二是因为整个民族喜好柳嵩芽微苦清香的特殊味道;三是达斡尔族对它的别具一格的制作方法:内放芸豆——体现出这个民族很早就从手农耕的特点;放猪肉、鱼、肥肠——从手家畜饲养、渔业生产的特点;或者放进牛、羊肉、狍子′肉等,体现出牧业、狩猎业的特点。总之,从这特殊菜肴中可窥见达斡尔族多种经营的生产习俗。达斡尔人世世代代喜食柳蒿芽习惯传至今不衰,表现出这种民俗事象顽强的传承性。清朝的《黑龙江外记》中在记载达斡尔人吃柳蒿芽的风俗时写道:“野菜有名柳蒿者,春日家家采食,味初不甚鲜美”。可见柳蒿芽为达斡尔人食用,文字记载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在中医学中,柳蒿芽亦有“味苦、辛、性湿,有破血行瘀、下气通络的功能,主要可治产后瘀血停积、小腹胀痛”之记载。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柳蒿芽的故事。在《柳蒿芽救了我们》的传说里,讲到三百多年前,达斡尔人在黑龙江北岸时,怀着维护祖国尊严、保卫家乡土地的坚强信念,与沙俄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后来清朝皇帝下令达斡尔人南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头几年,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只好采集柳蒿芽度饥荒、熬日月。因此达斡尔人称它是“救命菜”。达斡尔人靠着它,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存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