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内蒙在线
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风俗/mgz/信仰民俗/占卜祭祀/正文


崇拜神灵祭敖包


    敖包,亦作“脑包”、“鄂博”。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它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物体。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这种圣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领地建起来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所以蒙古语称“敖包”。

    敖包是建立和祭祀,在古代比较简单。由萨满宣布,所谓的村落保护神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自己的所在地。人们就在这个地方用土或石头建成堆子,举行若干圣化仪式,就算建成了敖包。这是一种土殿堂,每年一定时期,附近居民到这里来祭祀地方神,祈祷牲畜发展,人丁兴旺。礼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三项文体活动。

    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敖包和其他民间宗教风俗一样,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仍保存下来了。不管新宗教思想怎样传播,还是不了人民对敖包的崇拜和祭祀。因为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于是喇嘛们利用敖包的形式,加进了一些佛教的内容,使敖包成为喇嘛教们活动的组成部分。如写一些祭敖包的经文等。在佛教影响下敖包的建筑形式和圣化仪式也增添了很多佛教色彩。敖包本身也由过去的单个体变成了具有多层建筑的群体。最典型的是中央敖包两边分别建有六个小敖包的十三敖包。这十三个敖包相当于须弥山,其余十二个小敖包是十二“提布”,相当于世界个部分。祈祷和祭祀的对象也不同于原始意义上的地方保护神,它既是水栖陵居的住处,也是向蒙藏地方一切神灵的祈祷和祭祀。

    敖包的装饰也发生了变化。多层建筑的敖包每层都有一定的附属品和装饰品,各种野兽或鸟类的画像,还是挂各色布条。敖包中间植树丛,中央立杆为柱,顶安“嘎如迪”(凤鸟),加上印有经文的“风马图”幡,或按照古俗,在敖包两边竖立弓、矢、剑、长矛等兵器。

    建敖包的地方多选择明快、雄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名称,其名大部分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内蒙古一些苏木、厂矿、牧场,也常以其境内或附近的敖包为名,如“查干敖包”、“白云鄂博”、“宝日敖包”等。

    有人说,敖包是蒙古人祖先坟堆的象征,也就是说敖包是蒙古人的祖坟堆。这个说法很有趣,但却是不正确的。其实敖包在蒙古族萨满教观念里乃是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不是埋祖宗的坟堆。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人安葬祖先的地方不叫“敖包”而叫“也可嘎扎日”,也就是祖茔地或祭祀祖先之地。如今的乌珠穆沁旗蒙古人仍保留着“也可嘎扎日”这个称呼。

    旧时,蒙古族祭敖包的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间举行。一般为一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敖包。届时,敖包附近设置天数临时蒙古包,远近牧民皆全家以赴。喇嘛传入后,把萨满教的杀生祭改为果祭,一般人家搭的临时蒙古包内也挂佛像,摆牛羊肉及奶食和酒类供品,并焚香点烛。正式举行祭祀仪式时,活佛或有高位的喇嘛带领众多喇嘛绕敖包颂经,群众随行(此时妇女不解参加)。祭敖包时还要取所谓“阿尔山”(即圣水),并用这圣水洒注畜群。祭祀仪式结束后,开始娱乐。按照民间风俗有赛马、射箭、摔跤和宴会,同时,开展贸易活动。后娱乐项目不断增加,男女均可参加,称“敖包乃日”(乃日,蒙古语,意为盛会),并逐渐变成传统的“那达慕”大会。

相关文章
文化
敖包文化渊源简述
勇敢的其哈拉格
北斗七星
白银蛇河
明、清风俗礼仪歌——《邀跤歌》
风俗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3327501 FAX:3327501 EMAIL:
zj_nm@shou.com wyl_nm@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