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地理/zrdl/平原高原/正文
沙漠绿洲——额济纳河平原 
额济纳河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属于阿拉善高原的西部,额济纳河中、下游地区,源于祁连山冰雪融水的额济纳河流出甘肃省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巴彦宝格德山附近分为两支,西河称为穆林高勒流入了居延海的嘎顺诺尔,东河又分为西支纳林高勒和东支黑河注入居延海的索果诺尔,因为历史上额济纳河和居延海水量曾经很大,在居延海附近形成了大面积的湖积冲积平原,呈东北——西南方向带状分布,地势平坦,由西南向北倾斜,海拔900——1100米。但近代以来额济纳河水量逐渐减少,最后额济纳河下游干涸,使得居延海也已经干涸。额济纳河平原地区的地下水比较丰富,埋藏深度一般在5米左右,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干旱型气候,四季多风,日照强烈,年均气温8℃以上,光热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40毫米左右,蒸发量极大,气候极为干旱,水分十分缺乏。在这块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之间的绿洲上,草原结构简单,植物种类贫乏,牧草质量不良,主要畜牧牲畜为骆驼和山羊。在这一地区的植物还有胡杨、大叶杨、柽柳、沙枣林和盐生灌木丛等,其中胡杨林是荒漠中极为珍贵的植物资源,对防风固沙有极大的作用,号称“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胡杨林在20世纪40年代时在额济纳平原还有5万公顷,但到80年代因种种原因只剩下了2万多公顷,急待于人们对这一珍贵资源的保护。
历史上的额济纳平原牧草青青,水流潺潺,林木葱葱,是个美丽的沙漠绿洲,距守着河西走廊至漠北的交通要道,远控大漠,近屏河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曾有多个城塞于此建立,西汉在这里建立了居延塞,设立了居延县,属于张掖郡管辖,东汉时期归于西海郡,直至魏、晋;唐代这里属于陇右道辖地,后为吐蕃所占据,后又归于西夏;元灭西夏后,这里归在甘肃行中书省的亦集乃路治下,明与北元为争夺这里的控制权多次交战;清代,从俄罗斯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以这里为游牧之地,建立了额济纳旗,属于陕甘总督节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80年5月1日阿拉善盟成立,这里划归阿盟建制。额济纳河平原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城塞有汉代建立的居延塞,西夏建立的黑水城,元代建立的亦集乃路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