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yyyqwd/正文
明代歌曲 
1368年,朱元璋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直逼元大都。元顺帝率其残部退回蒙古草原,沿用元朝国号,与明王朝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史称“北元”。明朝初期,明廷对蒙古大举讨伐,双方多次进行大规模战争。自明朝中叶“土木事变”之后,双方的关系逐渐改善,至达延汗时期,四分五裂的蒙古高原又重新得到了统—。此后,土默特部俺答汗与其爱纪三娘子,采取了与明朝长期友好的政策,接受明廷的册封,号为“顺义王”。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内, 蒙古经济文化日益繁荣,草原上出现了呼和浩特这样的大城市,文化艺术也随之走出低谷,进入了较快发展的新时期。
崇帧年间,随着满族的日益壮大及对外扩张,明朝与蒙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成联盟共同抗清。于是,在蒙古文化艺术领域内,出现了反清与拥清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性。
明初,在战乱频仍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武士思乡曲线。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方面,与元代武土思乡曲一脉相承,表达了蒙古人民渴望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1。武士思乡曲
阿拉坦博格达山梁
阿拉坦博格达山梁上,金色夜荤在歌唱。
白发母亲在等待, 转回家乡喜相逢。
朵颜岭呵高入云, 回师途中翻越吧。
老母今年已七旬, 早日回家见到她。
(洁吉嘎唱乌兰杰记)
朵颜,系明初蒙古乌梁海三卫之一。歌中所唱“朵颜岭”现在内蒙古兴安盟一带。
2.宴歌
元、明时期的蒙古宴歌,有祝酒歌、格言诗、训诫歌等不同体裁形式。直至明代中叶,祝酒歌尚保持着古朴的短调风格,诸如《花牛之乳》、《阿素如》等。而格言诗、训诫歌之类含有深刻哲理的宴歌,则多演变为长调歌曲,具有典雅华丽的草原牧歌风格。这些宴歌继承元初歌曲的优良传统,具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清新活泼,乐观豪爽,歌颂生活中大美好事物,体现出马背民族的阳刚之气。诸如《长尾红马》、《布林汗的柳丛》、《雁》等。但是从总体上说,明代蒙古宴歌的时代风格,却是以哀伤幽怨、悲观消极为其主要特征的。这是由于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藏传佛教在蒙古广泛传播,蒙古受到佛家厌世思想的影响所造成。
长尾红马
骑上长尾红马, 牧歌青草发了芽!
玛瑙红的甜酒啊, 举杯共饮多欢洽!
花牛鲜乳甜又香, 酿成奶酒多芬芳,
尊贵的客人远方来, 高歌一曲更欢畅!
吉祥欢乐的夏天
人:吉祥欢乐的夏天, 从遥远的东海彼岸,
你们大雁自由飞翔, 为何来到塞北草原?
雁;冬去春来四季轮回, 不觉已是炎热的夏天,
塞北的湖水碧波荡漾, 信风和煦送我们归天。(节录)
明朝中期,随着蒙古与明王朝关系的逐渐改善,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从而为蒙古社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明代中期的蒙古草原,出现了复兴的局面,这主要体现在大型宴歌和草原牧歌两方面。
3、草原牧歌
草原长调牧歌,乃是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的最高形态,亦是蒙古音乐民族风格的基本标志;它是蒙古游牧封建社会成熟时期的必然产物。长调歌曲这一形式,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进步,达延汗时期已趋于成熟和定型。长调音乐风格的最终确立,对蒙古民歌中的其他歌种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宴歌随之经历了一个大型化、长调化的演变过程,而且使得整个蒙古音乐进入了一个以长调风格为主的历史时期。
4。呼麦
呼麦,亦称“浩林·潮尔”,演唱者运用特殊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复调结构。呼麦手先是胸腔“闭气”,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带有气泡音的喉腔共鸣,随之唱出浑厚的低声部持续长音。通过调节口形与气息力度的变化,在长音上面唱出清亮透明的高声部泛音旋律。在新疆阿尔泰山区卫拉特蒙古人中,呼麦唱法颇为流行。曲目有《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等。
‘
5.潮尔合唱
潮尔合唱,蒙语称之为“潮林·道”,乃是一种独特的蒙古民间合唱形式。其表演形式是:一名男高音歌手主唱长调歌曲,另一名男低音歌手(潮尔奇)运用胸腔“闭气”技巧,唱出带有气泡音的低声部持续长音,两个声部构成四、五度或八度音程,浑厚雄壮,气势恢宏,极有特色。“潮林·道”的曲目多为宴歌和诫歌,一般在隆重的公共集会或那达慕大会上演唱。其曲目《成吉思汗颂》、《广阔大地》、《旷野》《旭日般升腾》、《晴朗》著名歌曲
明代蒙古林丹汗的宫廷音乐《笳吹乐章》中,就已经“潮林·道”。《啸亭杂录》云:“一什榜,蒙古乐名,其器用笳、管、筝、琶、弦阮、火不思之类,将进酒于筵前,鞠奏之,鼓喉而歌,和啰应节”。‘和啰”,或曰浩赖,蒙语即为“喉咙”。所谓“和哆应节”,当“司章”主唱蒙语歌曲时,另有人“鼓喉而歌“,用喉咙来衬托节秦;其实就是现今所谓“潮尔”合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