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yyyqwd/正文
元代宫廷音乐 自成吉思汉时代至元朝,蒙古包宫廷音乐经历了一个有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多元,逐渐完备的发展过程。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由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与此相适应,元代宫廷音乐也显示出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1.大型宫廷队舞
元朝宫廷音乐沿袭唐宋大曲遗制,编制出了自己的大型宫廷队舞。有以下四支“乐队”:
(1)乐音王队,元旦用之;(2)寿星队,天壽节(皇帝诞辰)用之;(3)礼乐队,朝会用之;(4)还有一支说法队,从其标题与内容观之,用于皇帝的宗教活动。这些队舞是由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所构成的。从所用的乐曲来看,主要是汉族的曲牌、散曲,诸如《万年欢》、《长春柳》等。惟《吉利牙》、《袄神急》、《金字西番经》三曲,是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但用得较少。至于《沽美酒》、《新水令》、《水仙子》等几首歌曲,均为散曲中的常见曲牌。
2.《十六天魔舞》与女子乐队
据《元史》记载,《十六天魔舞》是至正年间宫廷中著名的女性集体舞蹈:“时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方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冠,身披缨络。大红綃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各执加巴刺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杆奏乐。”宫廷中又有一支由女子组成的小型乐队,专门为该舞伴奏:“宫女一十一人,练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榨衫。所奏乐用龙笛、头管、小鼓、筝、秦、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以宦者长安迭不花管领。”从长计议其所用乐器来看,这支女子乐队可能是由少数民族组成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