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yyyqwd/正文
元代倒喇戏 “倒喇”,蒙语为歌唱之意,在元代广为流行。〈华夷译语〉中云: 
唱——倒喇
唱的——倒喇黑赤
由此可知,倒喇戏是在民歌的基础上产生、以歌唱为主的歌舞形式。〈历代旧闻〉云:
倒喇传新曲, 瓯灯舞更轻。
筝琶齐入破, 金铁作边声。
该诗原注云:“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俱一人弹之,又顶瓯灯起舞。”陆次云〈满庭芳〉词描写倒喇戏表演时云:“左抱琵琶,右持琥珀(火不思),胡琴中倚秦筝。
……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流雪,摇绛蜡,故使人惊。”从以上所述看来,蒙古族倒喇戏是一种将歌唱、舞蹈、器乐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性歌舞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倒喇戏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讲述完整的故事,明人称之为“倒喇胡歌”。13、14世纪的某些蒙古族长篇叙事诗,诸如〈成吉思汉的两匹骏马〉、《哈刺哈孙箭筒士的传说》、《成吉思汉战胜三百名秦赤兀人》以及《孤儿传》等,大多带有曲调,当是可供演唱的长篇“倒喇胡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