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内蒙在线
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历史/gmzbldxcyyb/正文


建立了草原上第一个游牧帝国的民族--匈奴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

    辞海中这样描述匈奴的:“匈奴 中国古族名。亦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汉初,不断南下攻扰,汉朝基本上采取防御政策。武帝时,对匈奴转采攻势,多次进军漠北,匈奴受到很大的打击,势力渐衰。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次年来朝。其后六七十年间,汉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八年)分裂为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等郡,东汉末分为五部。西晋时,曾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北匈奴于和帝时为东汉和南匈奴所击败,部分西迁。”

    匈奴族的诞生及匈奴国的建立:

    中国境内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是我国历史上北方各个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在战国以前,先后曾出现过“荤粥”(音:勋育)、鬼方、“猃狁”(音:险允)、“戎”和“狄”的氏族或部落。春秋战国时候,他们相互之间及他们和华夏各族之间,曾不断发生过战争,有的部族消失了,有的部族被华夏各族的诸侯国兼并,有的则发展壮大起来。到战国后期,我国北方许多氏族、部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部落联盟。其中之一就是匈奴族。

    

匈奴王冠,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匈奴墓出土



    匈奴诞生之初,主要在漠南黄河河套地区(指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南、黄河沿岸的地区,统称河套)和阴山(内蒙古狼山、大青山等)一带。据《汉书》“匈奴传”记载,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可见这样的地理条件,无论对于畜牧或狩猎,都是十分有利的。匈奴人正是利用了这些自然条件,发展了游牧经济。他们“逐水草迁徙”,“食畜肉,饮种酪,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汉书》(匈奴传)中的这种描述,正是当时匈奴人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

    匈奴的第一个单于是头曼单于。当时匈奴部落联盟的中心所在地是头曼城(在今五原县固阳一带,在内蒙古包头市东)。匈奴奴隶主贵族乘战国末年,中原战乱之际,夺取了河套以南的“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致使当时秦、燕、赵三国的边境不得安宁。公元前二六五年,赵大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二一五年,派大将蒙恬领兵三十万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第二年,夺取了匈奴控制的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阳山(今内蒙古临河市西北的狼山)等地。匈奴不得不向北退却七百余里。秦朝就在匈奴突出的地方设置郡县,同时把原先秦、赵、燕所筑的长城重新整修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北至河套,傍阴山至辽东(今辽宁辽阳市),绵延近万里,以防止匈奴的再次入侵。公元前二零七年,秦朝被推翻,楚汉相争,中原大乱。匈奴乘机越过长城,重新占据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公元前二零九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西汉初期,他建立起一个奴隶制国家--匈奴单于国。控制的地区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到辽河,西逾葱岭。匈奴政权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北方游牧部落的分散局面。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先后征服了许多部族和部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它灭东胡,击走月氏(音:支),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各族,随后又灭月氏,平定楼兰、乌孙及其旁二十六族。

    匈奴国的兴衰:

    单于是匈奴及其政权的最高首领,即“天子”,他总揽军政一切大权。单于以下,左、右贤王是匈奴政权左、右两个地区的最高长官。左贤王的地位较高,右贤王次之。左右贤王以下是左右谷蠡(音:鹿黎)王。

    匈奴政权机构的设置是这样的:单于庭、左贤王庭、右贤王庭。单于庭是政权机构的首脑部,直辖匈奴中部;左贤王庭管辖东部;右贤王庭管辖西部。

    当时西汉政权刚刚建立,无法和匈奴政权抗衡。公元前二零零年,汉高帝刘邦被冒顿的四十万骑兵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七日后才得以解围。刘邦不得不把公主嫁给单于做阏氏(匈奴语妻妾之义,音胭脂),缔结“和亲”之约,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前期,汉朝先后有五位宗室之女嫁到匈奴去,从而减轻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使汉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汉朝每年赠送匈奴一定数量的财物,并开放“关市”,准许沿边贸易。

    从公元前二零一年至一三三年之间,匈奴仍对北方地区经常侵扰,掳掠人畜,劫夺财物,蹂躏庄稼。从刘邦、吕后、文帝直到景帝止,都不得不与匈奴和亲。匈奴经常骚扰的地方为:陇西(甘肃临洮)、北地(甘肃庆阳)、上郡(陕西榆林)、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上谷(河北怀来)、辽东(辽宁辽阳)一带。

    公元前一四零年,汉武帝(公元前一五六年-前八七年)即位。由于国力的增强和中央集权的确立,汉武帝决定彻底铲除匈奴的威胁。任用卫青(?-公元前一零六年)和霍去病(公元前一四零年-前一一七年)为主将,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即公元前一二七年的河南战役(河套以南)、公元前一二一年的河西战役、公元前一一九年的漠北战役。匈奴都被打败,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单于及左贤王也都逃走,河西走廊(在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因在黄河以西,故名。)平定。匈奴主力不得不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带。在东线方面,汉朝夺取了匈奴左地之后,原先在匈奴族奴役下的乌桓族便协助汉朝共同攻打匈奴,切断了匈奴的“左臂”。同时,汉朝还在公元前一三九年派遣张骞(?-公元前一一四年)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大夏、康居等地,以公主嫁给乌孙王,以切断匈奴的“右臂”。又在河西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一方面可以隔绝匈奴与羌族(在今青海一带)的交通,另一方面便于在河西一带屯田。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政治、经济措施,匈奴的威胁才基本上解除。

    公元前七三年,汉与乌孙联兵二十万进行反击匈奴,这是西汉时期汉匈战争以来最后一次大战。这次战役,直捣右谷蠡王庭,俘获匈奴名王、千长、骑将以下四万人,匈奴平民受伤逃散及牲畜死亡者,不计其数。从此匈奴力量进一步削弱。

    公元前七一年,被匈奴奴隶主奴役的附属部落如丁零、乌桓等也纷纷起来反抗,匈奴奴隶主已无力维持他们对部属的统治,因此属部纷纷瓦解。

    公元前五七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争夺单于权位的斗争。五单于展开混战,最后郅支单于击败呼韩邪单于,占领了单于庭和漠北的广大的地区。呼韩邪为了对付郅支单于,争取西汉的援助,于公元前五一年归附了西汉王朝。同时也确定了匈奴地方政权隶属于汉朝的藩属的地位,密切了大漠与中原的政治关系,同时也为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由于呼韩邪有汉王朝的保护,郅支单于无力控制匈奴地区,西迁到今伊犁河流域一带,后被刺杀。公元前四三年,呼韩邪归漠北的单于庭。公元前三三年,呼韩邪再次到长安。汉元帝根据他的请求,把宫女王嫱(字昭君)嫁给他为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她的出塞,巩固了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起到了应起的积极作用。

    公元四十八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领八部四、五万部众投归于汉。袭用他祖父的称号,也称呼韩邪单于。汉朝帮助他在西河郡的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设立南单于庭。南匈奴入居塞内,分布在今山西陕西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因和汉人杂居,吸收汉人的文化,南匈奴迅速兴旺起来。到公元九零年,人口已有二十三万余。公元八九年,汉朝与南单于联军大破北匈奴与稽落山(漠北西北部的额布根山),公元九一年,大破北匈奴与金薇山(今阿尔泰山),北单于率领部众西走到今伊梨河上游一带,后转徙康居(在今中亚)。这部分匈奴人的后裔后经中亚细亚,至公元四世纪到达东欧。四世纪后期,匈奴人战胜阿兰人、东歌德人等;又击败东罗马帝国,侵入中欧,以班诺尼亚(Pannonia)为中心,进行活动。阿提拉统治时,其疆域大致东起里海,西至波罗的海和莱茵河,建立起强大的匈奴帝国。公元四五一年沙隆之战失败。四五三年阿拉提逝世,匈奴帝国迅速瓦解。

    公元一四零年,南匈奴发生内讧,匈奴奴隶制政权崩溃,分裂为五部。在此后“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匈奴人仍活跃于历史舞台。西晋时,曾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

    从公元前二零九年冒顿单于建立政权算起,匈奴在大漠南北活跃了整整三百年。

    匈奴的经济文化:

    匈奴人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在漠北地区发展了重要的畜牧业经济。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桃红巴拉发掘的七座墓葬中出土的匈奴文物来看,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征,与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存有明显的差异,与东胡文化系统的遗物也有差别。青铜兵器和工具以短剑、鹤嘴镐、刀为代表。短剑系直刃,剑格突起,柄首呈双环形或相对的兽头、鸟头型。铜刀系弧背凹刃、柄端有孔。出土的以草原为背景、富有民族特色的动物的铜饰牌,是匈奴游牧、狩猎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如1972年在内蒙古杭锦旗发现的两座墓,各种动物形饰件有羊、牛、虎、刺猬等草原上常见的家畜和野兽,有些饰牌上铸出虎背鹿、虎羊相斗的图案,造型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匈奴人喜欢用猛虎形象作为装饰品,这既反映了匈奴民族在辽阔的草原和原始森林中经常同虎等野兽作斗争的生活现实;又反映了匈奴人敢于降服猛虎的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墓葬中鹿的造像发现最多,鹿躯体浑圆,两眼炯炯有神,雄鹿巨角后伸,分作枝杈状,形象逼真。这些丰富多采的动物纹样,都是研究北方古代游牧民族造型艺术和经济生活的珍贵资料。

    在西沟畔墓中发现九件有汉字刻款的金饰牌和银节约,分别刻有“一斤五两四朱少半”、“二两二朱”等汉字。还有出土的铜镜、铁剑、布帛残迹。1977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葬,墓内发现阴刻篆文“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八字,与新疆沙雅出土的“汉匈奴归义羌长”铜印类似。这充分说明匈奴部落联盟与中原各诸侯国间的关系密切,到东汉晚期至少部分匈奴人已完全与汉族相融合。

    匈奴政权的建立,使我国北方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社会的经济生活和草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汉匈不断的战争,造成了中原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生产的破坏,但汉族和匈奴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极其相互影响,始终是连续不断的。匈奴贵族的衣服、食品等,很多来自中原。特别是南匈奴归汉以后,匈奴人民的大量内迁,与汉族人杂居错处,中原的经济文化有力地影响着匈奴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匈奴经过与中原的长期交往,到了秦汉以后,农业逐步发展起来。手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当然,匈奴主要的经济内容是畜牧业。

    匈奴族人民创造的畜牧业经济和草原文化对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匈奴的牲畜,通过交换等途径到达中原,匈奴人的养马技术穿入中原。

    匈奴没有文字,有不少匈奴词汇在两汉时用汉语音译保存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称妻、妾为“阏氏”;称最高首领为“单于”等等。

    匈奴人喜欢音乐,有自己的乐器,如胡笳等。在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蔡邕(音:拥)之女蔡琰(字文姬)被匈奴兵掳去,后由曹操把她从左贤王手中赎回中原,这就是“文姬归汉”事件。郭沫若老先生当年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在《胡笳十八拍》中说:“胡笳本出自胡中”,由此可以推断胡笳是匈奴人的乐器。

相关文章
考古
汉长城
第一座万里长城——秦长城
成乐(盛乐)城
扎赉诺尔鲜卑墓群
杭锦旗桃红巴拉匈奴墓
文化
秦汉至唐宋时期乌桓和奚的农牧业发展
蒙古族兴起前的几个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
尚在通行的语言—西部裕固语
远古民歌概观
匈奴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活动
风俗
灿烂夺目的服饰文化
生命之魂在射箭
神秘葬式数深葬
古老葬法留石葬
赢得爱情赛布鲁
地理
呼和浩特八景之一—昭君墓
七十个黑山头——大青山
四子王旗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新巴尔虎左旗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强盛的北方民族--东胡
北方各民族中建立国家最多的民族--鲜卑
胡服骑射--林胡和楼烦
中国西北古代民族--月氏
哈萨克族的先民--乌孙
人物
秺侯金日磾-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族朝廷重臣
王昭君
伊稚斜-西汉时匈奴第五代单于
呼韩邪单于-迎娶昭君出塞的匈奴主
破六韩拔陵-六镇起义军首领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3327501 FAX:3327501 EMAIL:
zj_nm@shou.com wyl_nm@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