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内蒙在线
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风俗/mgz/娱乐民俗/民间艺术/歌舞/正文


宗教舞蹈——跳“查玛”


    跳“查玛”又名跳“布札克”、跳“布踏”等,俗称“跳鬼”、“打鬼”,是起源于两藏地区的一种大型宗教舞蹈(“羌姆”),在清代蒙古各地寺庙中普遍盛行,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关于跳“查玛”的来源有很多传说,内容各异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驱除邪恶、逢凶化吉。

    “查玛”舞在表演形式上最显著的一个特色就是形形色色的假面具,这些怪异奇特的面具分为人、神、兽、魔、鬼等各种类型,有男、有女、有老人也有娃娃,有的面具丑恶狰狞,有的则慈眉善目,造型精致,形象逼真。面具随着演出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戴面具参加表演的人一般是寺庙的喇嘛,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一般分为驱鬼者和鬼众两类,其中头戴梅花鹿面具的人所代表的是魔王。“查玛”舞的服饰与其扮演的角色相配合,颜色总是五彩缤纷的。另外表演者那光怪陆离的头饰以及手中所拿的法器等物也是色彩斑斓、分外引人注目。

    “查玛”舞名目繁多,每个舞蹈都有固定的伴奏套路,它的乐队由鼓、铙、钹、铃以及唢呐、大号组成,以打击乐器为主,他独特的音乐节拍讲求轻柔幽暗。在跳“查玛”之前,喇嘛们还会在庙门前吹奏长喇叭(长约四、五米),这种宗教乐器吹奏起来非常低沉空阔,声如牛吼,远播数里之外。

    各地举行跳“查玛”的日期不尽相同,但是在群众中的影响却非常大,围观者往往人山人海,其中有夫妻相伴而来的,也有抱着孩子来请求赐福的,如果有幸得到喇嘛“以绢拂额”的赐福,此人便会欣喜若狂,不惜掷钱以谢。跳“查玛”结束的标志是绕寺活动,此时舞中象征的“妖魔”已经得到斩杀,预示着来年将会是平安吉祥的幸福年,群众也随之雀跃喧笑而散。

    跳“查玛”并不仅仅是一种原始文化,而是原始文化与喇嘛教文化的融合。是草原上的牧民群众经济活动的盲目性和个人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为跳“查玛”提供了广泛的心理基础和生长流行的空间。这种特殊形式的宗教舞蹈中所反映出的驱除魔怪、祈求吉祥的观念正是原始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遗留。

相关文章
考古
中国三大名寺之一—五当召
文化
蒙古族的骑射
敖包文化渊源简述
萨满祭词、神歌的思想内容
满族萨满教的衰落
满族的祭祖与祭神竿
风俗
婚前准备:男子新建半拉包,女子撑起半边天
钱财娶妻买卖婚
婚礼前一天,有人“欢笑”,有人“哭”
智力之争求名问庚
女娶男之入赘婚
地理
祖国的绿色宝库--大兴安岭
明代内蒙古地区
历史
帖卜腾格里之变
明代蒙古的宗教
保安族
土族
清代蒙古地区的法律制度
人物
忽必烈-元朝的创建者(元世祖)
耶律楚材-元朝的军事家、文学家
裕谦-鸦片战争中投水殉节的蒙古族爱国将领
锡良-清朝有突出贡献的著名大臣
席尼喇嘛-乌审旗“独贵龙”革命运动领袖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3327501 FAX:3327501 EMAIL:
zj_nm@shou.com wyl_nm@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