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内蒙在线
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KJFM/农业技术/正文


保墒技术


    我国的北方常年处于半干旱状态,年降雨量少而且分布不均,大部分的降雨时期集中在秋季,在春季播种时不但没雨水,而且干旱多风沙,水分的蒸发量很大,所以,北方人在耕作方面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墒技术,这对北方的农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保墒技术最早的形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保墒技术主要包括耕、耙、耱、锄等相结合的抗旱方法我们可以从甘肃的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中发现,在当时,已有了耕、耙、耱三者相结合的整套工序。

    耕主要是把种子播洒在地里,耙是把整片地平整一遍,并且把耕种时翻起的大土块通过耙来压碎,而耱是在耙的基础上在磨平。从而使整片地平坦如镜。

    北魏时,《齐民要术》对北方地区的耕、耙、耱技术体系作以系统的总结,理论上是指出耕、耙、耱在抗旱保墒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耕、耙、耱来抗旱保墒。《齐民要术》还指出中耕具有明显的保墒作用,通过中耕可以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起到保墒的作用,因而《齐民要术》中一再强调要多锄,“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不锄则无实”。由此可见北魏时期,我国北方地区耕、耙、耱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已经形成,也成为了当时抗旱夺丰收的重要措施。

相关文章
文化
北方民族农业科技史简述
牲畜和畜牧技术
农作物引种
农牧学与手工业技术
风俗
精致优美茶、酒具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3327501 FAX:3327501 EMAIL:
zj_nm@shou.com wyl_nm@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