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KJFM/纺织技术/正文
元代的绸 元代的绸
迄今所知,出土的元代的绸不少。如:
1975年山东邹县元代儒学博士李裕庵夫妇墓出土的丝织物,多是绸织物;
尸体四周的中药材,用黑褐色素绸包裹。
男尸帽子的面料是深褐色素绸。上身穿6层上衣,有5件是绸子缝制的,从外往里数,第一层是梅鹃方补菱纹绸短袖夹袍,袍里深绛色素绸,胸前、背后各织一幅“喜鹊闹梅”图。袍里是深绛色素绸。第二层是深绛色盘龙回纹暗花绸窄袖夹袍,袍里是素绸。第三、四、五层是素绸绵袍。下身穿一件素绸绵裤,外围一件素绸绵裳。脚穿菱纹暗花绸纳帮鞋等。
女尸帽内冠帻是深降色绸。上衣5层,第一层是杂宝云纹绸夹袍。第三、四、五层是素绸和粗素绸棉袄。下身3层,第一层是荷花鸳鸯纹绸夹裙,上系菱纹暗花绸兼刺绣裙带。第三层是素绸绵裙,系绸、罗刺绣裙等。还有素绸单、绵裤各1条。鞋是绣花化绸。袜子是素绸。
此外,棺内填塞物有斜纹绸棉袍,缠枝莲纹绸夹袍,杂宝云纹绸绵被,菱纹绸帮,素绸棉袄、棉被,等等。(山东邹县文物保管所:《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载《文物》,1978(4))
1960年,在江苏无锡元墓中出土一批绸织物,用花绸和素绸缝制,其中,夹袍2件,上衣2件,背心3件,裙子2件,套裤1件和鞋帮等,均用提花纹绸制成,古黄色,质地厚密光滑,纹饰有方格纹、回纹等。用素绸缝制的有:夹袍2件,单袍1件,上衣5件,背心1件,裙子4件,套裤1件,还有鞋面、粉扑等,古黄色,并用紫酱色素绸镶边。(无锡市博物馆:《江苏无锡市元墓中出土一批文物》,载《文物》,1964(12))
1970年,在乌鲁木齐南湖2号墓出土有烟色暗花绸3块,组织结构是二上一下斜纹地纬线起花,花纹有牡丹等,流畅生动,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52根*52根。(王炳华:《盐湖古墓》,载《文物》,1973(10))
从上述资料可知,元代绸的生产、使用,数量多,品种多,有素绸和花绸。花绸多为暗花绸,纹饰丰富精美。质量好,厚密匀整,有弹性,光滑细腻,抗叠抗扯性能强,显示出元代织绸技术的较高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