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内蒙在线
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ymylmzgs/正文


蒙古族语言文学的发展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蒙古族语言文学的发展,是与中华各民族特别是北方各民族的联系是分不开的。语言作为人类的活动形式之一,以它思维存在最重要的形式和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被列入广义文化之中,以它思维与交际功能,服务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语言--文化,中间需要一个媒介,这就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通过语言被表现出来,构成人类的文化。语言以它口头和书面形式,被列为狭义文化之列。每一种语言文字,以它独特的语言、词汇、语法形式,构成一个具有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有别于其他语言文字的闭守体系,又具有它自身的民族系统。语言的口头形式是书面形式的基础,书面形式保存和丰富口头形式。口头和书面形式相辅相成,推动整个语言的稳定和发展。语言的书面形式,主要指文学语言。就语言自身来说,它的稳定和发展,主要依赖该民族文学的语言发展。语言--文学艺术,中间也需要一个媒介,那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通过语言文学得以艺术的反映,便构成了该民族的文学艺术。由此可见,无论语言--文化的循环系统,还是语言本身的发展系统,都以社会活动为基础,都离不开人们--各民族的社会交往。一个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该民族社会交往的轨迹。蒙古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正体现了这一规律,体现了古代蒙古民族与北方各民族间社会交往的轨迹。

    十二世纪后,蒙古各部扩散到了蒙古高原,首先接触到的是高原先民--突厥各部。在同突厥各部的交往中,蒙古语族各部中,有的早已借用来源于闪含语系粟特字母的古突厥文字,记录自己的部族语言了。十三世纪初,在蒙古各部的统一战争中,通过乃蛮人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蒙语,创制了蒙古族的古代文字。从此蒙古语族有了统一的文字。

    蒙古族有了统一文字后,文化教育事业就逐渐发展起来。当时主要教材是畏兀儿和汉族的经典著作,主要教授内容是畏兀儿体蒙古语言文字,为蒙古民族培养出了一批批精通蒙、畏、汉等语言文字的人才。从传统的口头文学--英雄史诗、颂词赞歌、民谣谚语,到书面的史学、文学作品《蒙古秘史》《阿勒坦德卜特》等,无一不是以优美的语言--韵文或散文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塑造了蒙古民族的英雄形象,集中反映了蒙古族的社会生活。这一时期正是蒙古族文字语言的起源阶段。

    蒙古族书面文学作品,不仅保存和丰富了蒙语词汇,而且为研究蒙语提供了方便条件。畏兀儿体蒙文有20个字母,每个字母有字头、字中、字尾三种形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时蒙古社会的需要,但字母还不完备,书写又不规范,对蒙古语言文字的普及与完善,对文学创作的发展都不利。因此,蒙古族知识分子,精心研究了当时的书面蒙语,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规范工作。最早研究蒙语文并有著作的学者贡嘎扎拉散。他在十三世纪中叶,就著有《心箍》。继贡嘎扎拉散这后,研究蒙古语言文字成绩最显著,影响最大的学者是彻基斡色尔。他在贡嘎扎拉散研究的基础上,十四世纪初,第一次整理归纳出蒙古书面语语法《心箍》,又被译为《蒙文启蒙》,首次确定蒙文的元音为七个字母,分阳性、阴性、中性三类,并提出了不少新的拼写规划。彻基斡色尔不仅为蒙古语言文规范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蒙古族语言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蒙古语言文字在经过不断的改进和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逐渐在形成完善的语言系统。

    在十二世纪以前,蒙古诸部大部分信仰原始宗教萨满。在蒙古族的口头文学中,萨满教的教义、仪式都有所反映。如狩猎、出征前,请萨满的“别乞”占卜吉凶,出征时对天盟誓;祭火、祭敖包的唱词及英雄史诗中,也都有萨满教的内容。十四世纪后期开始,西藏的黄教大量传入蒙古地区,随着出现了大批喇嘛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一般都精通蒙、藏、畏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梵藏文学作品。在客观上,佛教活动成为蒙古族吸收梵藏文化的重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蒙古族的文学艺术。宗教与文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宗教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生活、思想及信仰,它的内容、仪式或形式,都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也是人民群描绘生活,陈述愿望的工具之一。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并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结合着现实生活而给文学艺术以影响。这就把宗教变成了人为的宗教,把文学艺术对生活的真实的、积极的反映,变成了错误的、颠倒的反映,并利用文学艺术形式,扩大了神的影响,使人相信神力而不相信自己。这是宗教对文学艺术的消极影响。十四世纪以后,蒙古族的文学艺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而广,但它毕竟不等于宗教文学,它是蒙古族人民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梵藏文化的再创造,是蒙古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佛教经典的翻译介绍,不但传播了梵藏文化,一定程度上繁荣了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而且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蒙语词汇,改进蒙古文字,使蒙古语言文字有了更高的新发展。

    自古以来,蒙古族就有学习和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传统。十三世纪后,诗歌、散曲、杂剧、散文、小说等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都有蒙古族汉文著作家。著作留传至今的有:郝天挻的《云南实录》、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锡珍的《喀尔喀日》、《台湾日记》、《朝鲜日记》等,其中诗歌创作尤为显著,虽然大部分都已散失,但留传下来的仍达上千首。蒙古族知识分子不仅直接用汉语言文字进行创作,而且还能用汉文转写蒙语,保存和传递了蒙古族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流传下了许多的语言文字及与相关的语法拼音。十八世纪后,精通蒙、汉、满、藏等语言文字的蒙古族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博览群书,他们熟悉历史,研究蒙、汉古典文学,翻译和介绍了不少汉文典籍。从满译本译成蒙文的名著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除译文外,还写了四十篇回批,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一时期,在汉族文学艺术的影响下,蒙古族的文学艺术有了新的发展。蒙文著作除传统的史诗、颂词赞歌、民谣等形式外,产生了长篇小说,演义小说。

    文学创作的新发展,为稳定和发展蒙古族语言文字创造了有利条件,蒙古族学者中研究和改进蒙古语言文字的人越来越多,著作也越来越丰富了。十八世纪初,阿拉善旗的布金巴大喇嘛丹津达格巴著《蒙文启蒙续编》,首次归纳出了蒙语名词的八个格。十八世纪末叶,阿拉善旗的拉仁巴大喇嘛阿格旺丹德尔著有《语言的修饰》,对名词格的附加成分及其读音、用法作了详细的解释。这两部著作,使蒙古书面语语法更趋于完善。大清国建立后,蒙古族学者奉命用蒙文字母拼写满族语言,创制了满文。后来,满族学者给新创制的满文,增加点圈使标音趋于完善。由此,蒙古族学者得到启发,给蒙文也增加了一些点圈,因而蒙文字母的标音更清晰准确了。此外,蒙古族学者还收集整理了蒙语词汇,编辑的辞书有赛尚阿的《蒙文汇书》《蒙文晰义》;集体编写的大型辞典《蒙文注解辞典》等。1828年,正黄旗的敬斋公和他儿子合编的《三合便监 》是蒙、满、汉对照的辞书。在这部辞典中给蒙文字母增加了六个辅音字母,专用于汉语借词,此后,为了更准确地转写汉语借词,给蒙文字母又增加了四个元音和四个独立音节。至此,蒙文更加充实完善,更加定型化、规范化,已发展成为不同畏兀儿体的蒙文,具有了强大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文字,这不仅为蒙古族的语言文字打下了发展的基础,而且,通过丰富的语言文字也为蒙古族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语言文字。各民族语言文字都是在彼此相互吸收和融合的前提下形成和完善的。没有各民族间的互相交往和学习借鉴,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也就没有各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正是由于中华各族间的相互交往,把来源于闪含语系的粟特字母带进了蒙古高原,也正是由于各民族的彼习和吸收,把来自北非西亚的粟特文字字母,通过粟特人、突厥人、粟特乃蛮部传给了全体蒙古人,以至后来又通过蒙古传给了世界各地,一直流传到了太平洋岸边了。世界上也没有不受他族文化影响的文学艺术。正是由于中华各民族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和借鉴,吸收和融合,使各民族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又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融合了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构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和文字艺术,世界各民族的语言发展形成,无不是通过其他民族或地方语言相互渗透相互发展而来的,尤其蒙古族的语言文字,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蒙古秘史中,也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语言文字的丰富,这一切都归功于勤劳善良的蒙古族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才有今天的蒙古族语言文字的发展。

    编辑:宇威

    主要参考书:《北方民族文学与中华文化》及《蒙古秘史》等相关文献

相关文章
考古
兴源寺
小河沿文化
中国三大名寺之一—五当召
文化
小孩子屁股上有三盆火
《蒙古秘史》
蒙古族远古民歌——《札木合的战歌》
明清历史歌的产生发展
蒙古族远古民歌——《翁吉刺惕歌》
风俗
巫术观念遗存的求子习俗
女子专乘蒙古轿车
聚马之处乞列思
草原之舟勒勒车
世外桃源喇嘛庙
地理
安代舞之乡——库伦旗
土默特左旗
草原之花——海拉尔
历史
蒙古汗国的建立及其国家制度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的意义
灭西夏
清政府对蒙古的宗教政策
阿睦尔撒纳和准噶尔的归附清朝
人物
蒲松龄——清朝伟大的蒙古族文学家
明安图──蒙古族科学家
窝阔台-蒙古汗国大汗
尹湛纳希——蒙古族古典文学大师
耶律楚材-元朝的军事家、文学家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3327501 FAX:3327501 EMAIL:
zj_nm@shou.com wyl_nm@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