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历史/gmzbldxcyyb/正文
裕固族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是我国甘肃境内独有的民族。其聚居区在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其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袁纥。8世纪,回鹘人迁到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游牧,建立汗国。公元1028年西夏灭甘州回鹘政权后,河西有关回鹘各部,四处逃散,其中原在瓜、沙等地的回鹘部落在瓜、沙失陷后,便退到沙洲以南游牧。这部分回鹘即宋代史书中的“黄头回纥”。《元史》称之为“撒里畏吾”。到原世祖忽必烈执行王子戍边政策时期,蒙古部众也随王子戍边进入撒里畏吾所在地区。从此开始了这一带回鹘族与蒙古族融合演变为裕固族的过程。肃州一带和甘州之南回鹘在这里与蒙、藏、汉等族融合,最终形成为有共同地域的裕固族。清代称裕固族为“西喇古儿黄番”。民国时,裕固族人民受国民党政府官员和马步青、马步芳地方军阀势力的剥削、压迫,到解放前夕,全族仅剩三千多人。
当然,关于裕固族的起源另有说法。有史学家推论,裕固族源于柔然族郁久闾氏。柔然汗国被灭后,一部分向东而走,与东临的室韦民族混合,皆自称室韦,后到蒙古人时代,最具声名的吉剌部的祖先就是东走的郁久闾氏;一部蛰居在今敦煌、酒泉和张掖一带,辗转而南牧祁连山谷,称“尧呼尔”。元代之后,郁久闾称谓由于异写或异称,很少有记载,发展到后来,就是今天的裕固族。这种说法是否确切,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裕固族原称撒里维吾尔,因撒里维吾尔容易与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混淆,1953年筹建自治县时,经本民族协商定“裕固”为族名,意取“富裕巩固”。1954年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人生活在祁连山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在国家的支援下,实现了定居放牧,建设围栏草场、人工草场、饲料地,兴修水利,置办机械,草原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我国裕固族说阿尔泰语系的两种语言:(1)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属突厥语族。它与回鹘后裔--维吾尔族所用的近代突厥语有显著的差异。(2)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裕固族的语言属蒙古族语族,称为恩格尔语。它较多地保留了十三、四世纪时古蒙古语成分,也与现代蒙古语有显著差异。现使用3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一种是东部裕固语,还有一种是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都用汉字。
在宗教信仰方面,裕固族的祖先信仰过萨满教、佛教。到元代才改信喇嘛教。
裕固族主要经营畜牧业,除黄泥堡地区以从事农业为主外,其他地区一般把农业、手工业、狩猎、运输等作为副业。
裕固族由于受外来的影响太大,所以无论从服装服饰,还是从生活习惯上看,都很难找到他们本民族的独具特色的东西了。只有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他们才穿起高领长袍,腰系彩色宽带,头戴礼帽,脚踏高腰靴子,用传统的民族服饰把自己装扮起来。
敬茶是裕固族人待客的一个重要的礼节,裕固族人很重视喝茶。每天他们要喝3次酥油炒面茶,茶中调入牛奶、酥油、炒面、盐等,只有晚上才吃一顿饭,而且吃得很简单,以面片、米粥、烤馍馍为主。节日时吃油炸锞子、饺子和手抓羊肉。在草原上的篝火旁抓着大块的羊肉啃起来时,人们就会体会到裕固族人热情而略带粗犷的性格和浓郁的草原风情。
据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裕固族人口为12297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人聚居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