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内蒙在线
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KJFM/农业技术/正文


秦汉至唐宋时期乌桓和奚的农牧业发展


    乌桓,亦作乌丸,与鲜卑同属东胡中的部落。乌桓部落早先居住在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射猎为生,受匈奴奴役,每年供给牛、羊、马等畜产。匈奴冒顿单于灭亡东胡后,乌桓人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一带),因以“乌桓”称其族。西汉武帝时,打败匈奴左部,将乌桓人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滦河上游及大小凌河流域一带。那里适宜于游牧和狩猎,部分地方也适于垦殖,这时乌桓人虽仍以游牧射猎为生,但已兼有部分农作。

    乌桓早期的游牧常结合射猎的,《三国志·魏书·乌丸传》注引王沈《魏书》说到乌桓人的经济生活:“俗善骑射,逐水草而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日。‘弋猎禽兽,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他们衣食主要来自牲畜,就是婚娶、丧葬、祭祀、赎罪乃至贡纳,皆以牲畜为重。其婚俗有:“遣媒人送马羊以为聘娶之礼”;葬俗有“取亡者所乘马、衣物、生时服饰,皆烧以送之”;祭祀“亦同祠以牛羊,词毕皆烧之”;其约法规定“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赎死命”;乌桓役属于匈奴时,“常岁输牛马羊”。可见他们牧养马、牛、羊是相当普遍的。从“取亡者所乘马”来推断,乌桓人是十分爱好乘骑的。又据 成书迟于《三国志》的《后汉书·乌桓传》记辽西乌桓大人郝旦,在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貂皮。”乌桓大人郝旦向光武帝朝贡的,有牛马等畜产,也有虎豹韶皮之类猎获物,其游牧与射猎的结合,由此可见一斑。

    在辽宁西丰县西岔沟发掘的乌桓墓葬中,出土大量的金箭镞铁马衔、动物和兽面铜饰具等,饰牌绘有双牛、双羊、双驼、犬马、犬鹿、鹰虎之类图案,其中一块三面铜饰牌上还有骑士出猎的形象。该墓葬还普遍发现有零散的马牙和牛牙。这些考古发现,除进一步说明乌桓牧养有马、牛、羊、犬外,还有驼,放牧与射猎结合,借助猎鹰、猎犬进行狩猎。

    乌桓的家庭手工业多与牧猎业相联系。《后汉书·乌桓传》说:“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男子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刺韦即缝皮革,做成衣服帐幕;文绣即绣花,其丝线可能来自中原;织造毡毯之类。同书《匈奴传》说匈奴所掳掠乌桓族的妇女弱小,要乌桓大人用皮和布来赎回,与西岔沟乌桓墓出土有布片相印证,说明乌桓除了制皮革外,还出现了织布。

    以畜牧为主的乌桓人,也兼事农耕。《三国志·魏书·乌桓传》注引王沈《魏书》中,有这样的记述:“俗识鸟兽孕乳,时以四节,耕种常用布谷鸟为候。地宜青祭、东穑,东稿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白酒,而不知作曲糵。米常仰中国。”从这段记述可知,乌桓人种植的旱地谷物有青积和东穑。青积,又叫糜子,似黍,但不粘。东穑,苗虽似蓬草,而实却如祭。这两种谷物都是春天播种,十月成熟的。乌桓人从鸟兽的孕乳识别一年四季,听到布谷乌叫便开始播种,可见他们对种植耐寒谷物和当地物候已有相当的认识。像青积和东穑之类谷物,其收获量自然有限,所以他们仰赖 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奚人种粟的耕地“高下如棋布”应是梯田;放牧在山坡的牛马看去似“谷量”,数量应不少。唐郑望之在《膳夫录》中提到奚羊较肥大,“奚中所产者50余公斤”,这种大型羊属蒙古羊系统,由山羊驯化的,内蒙古西部岩画中有不少山羊形象。苏颂使辽途中经过莫境,所见的“青羊黄豕”,青羊即山羊。但这时西奚人多散居临潢府一带,逐渐融合于契丹族中。

    中原转输粮食。粮食来得不易,而他们却用中原酒曲来配制白酒,应是由于饮酒可以御寒的缘故。 从西岔沟乌桓墓出土的铁制农业生产工具,有铁爠、铁斧、铁镑、铁锄等,有的农具上铸有汉字,说明乌桓已进入铁器文化时代,并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了农耕,而奚也是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从事畜牧,另一方面种植,他们都是农业和牧业相结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活动在北方的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曾创造了许多的文明,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编辑:宇威

    主要参考书目:北方民族史及北方科技史等丛书

相关文章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3327501 FAX:3327501 EMAIL:
zj_nm@shou.com wyl_nm@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