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KJFM/农业技术/正文
秦汉至唐宋时期契丹的农业发展 关键字:契丹 北魏 突厥 阿保机 渤海国 辽朝
契丹是鲜卑的分支。北魏以来,在今辽河上游一带游牧。有唐一代,契丹先后受突厥和回纥的压迫。突厥分裂衰落后,回纥也于开始衰落,于是契丹在大漠兴起。
公元916年,契丹族迭刺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及邻近各部族,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朝;都临潢府。辽朝与五代和北宋并立,其势力最盛时,疆域东至渤海,西至阿尔泰山,北至克鲁伦河,南至海河雁门一线。境内契丹人多与汉人、蒙古人、女真人杂居,而契丹人因所居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分别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渔猎业。但是种植业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
其中的农业发展比较快,契丹族的农业生产可以远溯到辽朝建立以前,遥辇初期的涅里已“究心农业之事”,“教耕织”。萨德刺时“始教民稼穑,善畜牧,国以殷富。”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也“喜稼穑,……相地利以教民耕。”阿保机的伯父述澜“教民种桑麻,习织绩。”
可见当时契丹族已经有了一定的农业生产,只不过其农业占契丹族经济的比重不大,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也是很落后的。当时契丹族近邻的奚族,他们经营农业的方法是:“岁借边民荒地种积,秋熟则来获。”春种秋收,没有任何田间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是极其粗放的农业,这可为当时契丹的农业技术水平作一佐证。
辽朝建立前后,耶律阿保机天显元年(公元926年)灭渤海国,第一次扩大了农业地区。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耶律德光得到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第二次扩大了农业地区。契丹贵族把战争俘掠的汉人和渤海人作为俘户私奴。当时的黄龙府,是辽朝初期“擒获异国人,则迁徒散处于此”的地方。阿保机令俘获的汉人从事农业生产,据称他“率汉人耕种……汉人安之,不复思归”。汉人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把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契丹族应是自然而然的事。“塔不烟”作为人名盛行于辽和西辽契丹人中,反映出契丹人对从汉人中学会农业生产一事的无比欣喜。在汉人的影响下,契丹族也开始开垦草原地,形成了草原上的插花田。辽朝的农业区包括整个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和西京大同府,上京临潢府也有许多农业区。契丹族在与汉人、渤海人充分的频繁接触以后,才真正掀开了契丹族农业最光辉的一页。道宗初年“辽之农谷至是为盛。而东京如咸、信、苏、复、辰、海、同、银、乌、遂、春、泰等50余城内,沿边诸州,各有和籴仓,依祖宗法,出陈易新,许民自愿假贷,收息二分。所在无虑二三十万硕,虽累兵兴,未尝用’乏。”此后,西北路和南京、东京(辽阳府)地区的农业生产也不断发展。上京(临演府)、中京(大定府)以及咸州、泰州、宁江州等地,都囤积了许多粮食,可谓“粮草充足”。另外,契丹人从中原汉人方面学来的农业技术广泛地传播推广到漠北和辽东乃至天山南北以及中亚。从以上可以看出,当时辽朝的农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编辑:宇威
主要参考书目:北方游牧民族科技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