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KJFM/水利航运/正文
汉以前西北地区水利的兴起 关键字: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秦汉时期 匈奴 月氏 塞种 氐羌 东胡 河西四郡 汉武帝
我国现今西北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了人类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新疆地区也有了人类活动。战国以后秦汉时期,则形成了以匈奴、大月氏、塞种、氐羌等为主体的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不断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原先进的水利技术随民族间的相互迁徒而不断传入西北、新疆和北方地区,与此同时,汉族中原政权在加强与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联系的过程中,团结西北新疆各兄弟民族,掀起了开发西北地区水利的第一次高潮。此次的开发,也大大的促进了南北地区的广泛交流,也对北方的水利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还需我们翻起历史的画卷,来详解当时水利技术和兴修水利的目的,秦末汉初,匈奴日益强盛,东灭东胡,西灭月氏,南破楼兰、北服丁零,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建立起了东起黑龙江地区,西达新疆地区的广大土地,并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游牧国家,特别是当它占有了河西后,实力更为强大,时常侵扰汉朝边境,严重威胁着汉封建王朝。
汉初,由于其国力不强,统治者无法反击,历史又过了80多年,到了汉武帝即位,即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将军卫青出击,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朔方,五原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将军霍去病又率众出陇西、北地,深入1000余千米,夺回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汉由此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即史称“河西四郡”。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大败匈奴,至此,匈奴北徒漠北,河西广大地区回归祖国怀抱。由于长期的大规模民族战争的持续,汉军粮食需求量很大,单凭运道转漕,不仅不能满足军事需要,即使经济上也不堪承受,据《史记·平淮书》载:“又兴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因此,就地屯田,开荒种地就成为抗击强敌,保障自给的有效手段。屯田种地,离不开灌溉,但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兴修水利就成为屯田成败的首要问题。继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王朝采取“吏卒五、六万人”等一系列移民措施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60万人的屯垦规模较之以前的移民来说是空前的,这就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地区水利技术向西北地区的传播,尽管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同时也推进了民族融合,而迁入西北地区的汉族也在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开发西北的生产中促进了这一地区水利建设的兴起。考察西北河西、河套等地区当时所掌握和运用的水利设施和技术,主要有明渠与凿井灌溉两大类。
主要参考书:《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后汉书》等
编辑:宇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