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内蒙在线
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yyyqwd/正文


鲜卑贵族的宗教乐舞


    自西晋十六国之后,北方地区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剧。因此这一时期佛教极为流行。北朝鲜卑贵族为维护其统治需要,极力尊崇佛教,所以,宗教音乐便在北朝时期极为兴盛起来。《魏书释老志》说:“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梵唱屠音,连檐接响。”佛教徒利用倡乐和俳优宣扬佛教教义,为适应宣传需要,对伎乐歌舞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改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歌舞形式。在陕西醴泉出土的北周佛座画像石刻便反映了佛寺中娱佛的乐舞场面,“佛座正中陈设着香花供礼,在香花左右有两个舞伎,男左、女右,男子高鼻深目,穿窄袖胡服,提腿举双臂跳胡舞。女子梳鬟髻着广袖长袍的汉装,扬袖起舞。两旁坐乐师八人,左边乐器有横笛、排箫、琵琶、箜篌,右边乐队有横笛、琵琶、箜篌、笙。”可见其表演已融中乐舞于一堂,再现了北方胡、汉各民族乐舞文化相交流的场面。

    北朝的娱佛乐舞更集中地反映在石窟艺术之中。在北朝时期开凿的众多石窟中,有许多表现佛教乐舞的石刻。为佛服役的飞天、金刚、力士、伎乐天等是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动态的形象,其中乐舞活动最丰富的部分是伎乐天的舞蹈场面。“敦煌魏窟代表洞249、251、254、257、272、288等窟壁上端都绘有伎乐天。如251窟东壁上端有十二个伎乐天,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奏乐和舞蹈的动态。敦煌二十一个魏窟的伎乐天总数当在千数左右,其丰富可知。”这些乐舞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现实的基础,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中伎乐舞蹈和民俗乐舞的情况。

    在这些乐舞遗迹中,当属云冈石窟中的佛籁洞(第12窟)最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北朝鲜卑的乐舞文化特征。佛籁洞壁画内容是庆祝释迦尼成道,设音乐舞蹈组成庆祝大典的活动,其气势磅礴,场景隆重。音乐舞蹈形象雕刻集中在洞窟的外室,在外室内佛画像的周围,刻有数以百计的持乐舞蹈伎乐天和飞天像,组成一幅大型乐舞演出场面。这些乐舞形象的塑造突出了佛教内容,又反映了当时北方民族特色,“羌笛、胡笳在呜呜似讲《法华》,箜篌、琵琶在铮铮如传《华严》,羯鼓、腰鼓在隆隆若呼‘大乘’,汇集成一派煌煌之声,喧阗一片广漠之音,回响在12窟,荡漾在宇宙中,使世界充满了佛之籁。”“同时这种呜呜、铮铮、隆隆的音响,更能呼唤起鲜卑人熟悉的那种:山谷回响,森林松涛,草原呐喊,沙漠嘶鸣。这声音是佛国的,也是鲜卑的。”这些乐舞形象的塑造,从舞蹈动作、服饰到音乐的使用,都具有鲜明的北方草原方化特色。

    北朝时期的佛教乐舞是西凉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凉乐是河西地区各族共同创造的乐舞艺术,但在不同时期或地区,西凉乐又突出不同的特征,在北朝时期,则鲜卑族的特点较为突出。《隋书音乐志》记载,魏太武帝平河西时获有歌曲《永世乐》,解曲《万世丰》,舞曲《于阗佛曲》。北魏将西凉乐引入乐署,并称之为国伎。又把这些乐舞素材作为艺术形象雕刻于石窟之中,体现了鲜卑民族与西域游牧民族的文化共鸣。由此可见,佛籁洞所表现的乐舞场面已是具有鲜卑特色的西凉乐的又一种形式。

相关文章
考古
中国三大名寺之一—五当召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席力图召
阿贵庙
文化
俺答汗与西藏佛教的联系
清初的蒙古族音乐
西藏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初次传播
明清佛教歌
中古英雄史诗主题的发展
风俗
幸福吉祥哈达飘
鹰鹫啄食话天葬
喇嘛贵族之葬俗火葬
战争游戏蒙古象棋
巫术观念遗存的求子习俗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3327501 FAX:3327501 EMAIL:
zj_nm@shou.com wyl_nm@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