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yyyqwd/正文
元杂剧 元代统治者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在政治上极力推行民族歧神政策,在礼乐制度上,一方面把乐舞作为娱乐独占独享,另一方面对民间乐舞活动又加以种种限制,所以元以后作为独立的民间乐舞艺术趋衰落。这时一种歌舞兼备、有声有色的新型艺术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戏曲艺术——元杂剧的勃兴。它把传统的乐舞吸收融化,并从生活中吸收营养,形成歌、舞、戏密切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在这种艺术形式里,音乐和舞蹈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元杂剧又被称为元曲,是在北方的金院本、诸宫调基础上广泛吸取了多种词典和技艺而形成的戏曲剧种。早在辽金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各个民族中,便流行着多种多样的俗谣俚曲,富有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具有刚劲豪健的基调,世称北曲,并被元杂剧所继承。《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者,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所以元杂剧中的音乐一秀是以声腔曲折较少、节拍紧凑这种北方音乐特色为主。
元剧的体制和演出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元剧结构非常严谨,每出戏分为四折、一个楔子,四折连贯表演一个故事。这种四折为剧的划分多少是以宫调的转变为根据,说明元剧与说唱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元剧四折始终由一个正末或一个正旦独唱,其他角通常是有白元唱;即使有唱也只取于与套曲无关的一些短小歌曲。但正末或正旦在四折之中有时却扮演不同的人物,例如《昊天塔孟良盗骨殖》一剧,正旦兼饰杨令公、孟良、杨五郎三人,这种一生主唱的办法也与诸宫调等说唱方式有关。
第三、元剧包含科、唱、白三个因素。科是指演员的舞台动作,其中也表演一些民间舞蹈和杂技等技巧;唱是演员所唱的歌曲;白是台词,有宾、白两种,两人一问一答谓之宾,一个自说谓之白。元剧的宾白用当时的方言俚语及外来语,可以说是对戏剧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
第四,一折一调一韵。元剧宫调虽有十二调,但实际用于杂剧的,在套曲的关系上,不过五宫四调,叫做九宫。元剧曲调来源极为广泛,来自宋代大曲者十一,借用唐宋词调者七十五,出于诸宫调中各曲者二十八,此外还吸收了一些番曲,如“阿那忽”、“也不罗”、“忽都白”、“唐兀歹”、“四国朝”、“六国朝”等都是当时北方民族的番曲或外来曲调。元人虽借用唐宋词名,名称依旧,但曲调已非本来面目。
由于元杂剧广泛吸收了各民族音乐歌舞形式,所以在艺术结构、人物塑造、联套形式、曲白相生、戏曲语言等等方面都比前代的艺术形式有了显著的提高,形成比较完美的艺术整体,使我国戏曲艺术得取高度发展。
元剧的作家以关汉卿、王实甫、白仁甫、马致远、郑光祖、乔吉甫最为著名,被称为六大家。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仁甫的《梧桐夜雨》等都是传世的杰作。这些曲目虽都载于《太和正音谱》和元钟嗣成的《录鬼簿》中,但大多都已亡失,所传不过数种而已。在《太和正音谱》中便列出了元人杂剧五百三十五本的题目,而实际数量还远不止这些。元杂剧又有许多分科,在《太和正音谱》中便分为十二科:一是神仙道化,二是隐居乐道(又日林泉丘壑),三日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四日忠臣烈士,五日教义廉节,六日斥奸骂谗,七日逐臣孤子,八日拔刀赶棒(即脱膊杂居剧)九日风花雪月,十日悲欢离合,十一日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十二日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元代所创作的这些大量杂剧脚本,后来有许多都成为我国北方各戏剧剧种中的传统曲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