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热点动态/正文

回眸世纪之初的我区考古事业 

王大方

    

    在21世纪,内蒙古考古要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要在中国古代文明、古代都城和草原沙漠考古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的地位。

    

    在中华草原文明早期历史起源的考古方面,2001年,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和锡盟两地获得重要新发现。

    

    在赤峰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现距今8000多年的精美玉器,这是我国时代最早的人工制玉。在一座灰坑中,共出土贝壳296枚,其中100多枚有钻孔,反映了内蒙古草原早在远古时即与沿海地区有了物质文化交流。在兴隆沟遗址的发掘中,还发现了表现3名妇女围拥的红泥陶制雕像,这是我国时代最早的女子群像,有重要的价值。

    

    在锡盟东乌旗金斯太,考古人员发现距今10万至5万年直至数千年前的一处古人类居住的洞穴。在2000—2001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有野马、披毛犀、野鹿、骆驼等动物化石,以及人类使用火的痕迹。较多的野马化石,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草原上的古人主要以猎取野马为生的情况。

    

    在对我区古代人口分布情况的考古中,内蒙古学者与美国和以色列考古学者合作,从2000年起,在赤峰英金河流域调查765.4平方公里,共采集4.3万片古陶片,发现文物遗址1069处。经过综合分析,赤峰地区的第一个人口繁荣期为“红山文化”时期(距今6500—5000年),第二期为辽代至元代(距今1000—600年),第三期为近代以来。此项发现,为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十分详实的资料。

    2000年以来,我区的考古人员运用先进的仪器,在辽上京、居延、元上都等大遗址,都开展了科学勘测,为这些大遗址描绘出准确的测绘图。

    

    为配合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工程建设,我区考古人员在尼尔基水电站及托电工程中大显身手,掘出一批珍贵文物;我区考古队员还被国家文物局选中,组成两个分队,赶赴三峡工程淹没区参加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受到了湖北省和重庆市的好评。

    

    为元上都遗址早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人员还完成了一批学术性很强的申报文本。同时还完成了辽上京遗址保护规划,以及一批考古学著作。这些成果,使内蒙古考古界的学术地位在全国进一步提高,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相继来到内蒙古考察。到2001年,全区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原来的17处增加为35处。这些成果充分表明:内蒙古的文物考古事业,已经开始走进全国的前列。

    

    摘自《内蒙古日报》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