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风俗/蒙古族/经济民俗/狩猎活动/正文
善意壮举数虎围 在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中,猎虎是最为惊心动魄的一种,他们不但要与猛虎搏斗,还要运用智慧去制服“大虫”。清代,在内蒙古的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东四旗接壤处曾建立了木兰围场进行秋弥,期间与蒙古王公接触。
喀喇沁旗地处木兰围场东郊,素有东围场之称,植被丰茂,野兽甚多,常有猛虎出没,伤害人畜。乾隆年间,皇帝巡幸木兰围场,喀喇沁右旗、中旗(现宁城县)、左旗(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奉命选旗丁60人训练虎抢手,授予喀喇沁王以“管理三旗虎枪营事务”的头衔。于是喀喇沁王从每个苏木里抽出1——2名猎手,共60名集中在王府下面,瓦房东侧。称“杀虎营子”(即今四十家子),其时,每户拨给山地、平地各6亩以为生计。如遇皇帝巡幸木兰,先期进围供职。皇帝回去后,则恢复平常。
猎虎决非轻举妄动之事,必须有精锐的队伍和缜密的计划。以喀喇沁虎围为例:喀喇沁王将集中来的60人编为六队:健锐队(或寻踪队)、劲强队、坚固队、扶翼队、精壮队、肃勇队,每队10人,派专人把守要隘。围猎时,每队之后各备炮手10人援助。炮手之后又各有撒袋五名。撒袋及弓箭手,由王府的侍从等人编成,兼负监督队伍进围和往来联络之责。此外,还备有骑马民夫几十个人,专供随时差遣。这样算下来,一次大型的虎围要将近200人左右。在虎围的队伍中,总管是主要的管理人员。他负责管理围场一切人员的勤怠赏罚,看地形,配置队伍,指挥进退等一切事物。总管以下有帮办二人,协助总管管理围务。帮办以下有围务笔且齐二名,专任文案事宜。
虎围人员皆要穿灰色马褂、战裙、秋帽、貂尾者以大绒代替;腰带火镰、小刀、足履战靴;还有短柄镰、斧、铁腿齿等。总管身后随带红方木旗一杆,以便在深山密林中标示总管所在地。围场两侧各设蓝方木旗两面,上用白布写着左翼右翼字样,作为围首围尾汇合的暗号。各队之后备有小白飞虎旗若干,以标示队伍所在位置。还有两面小红旗,上面用白字写着“招集虎围”字样,这是合围时调动左右两翼的令旗。
一切准备停当后,在九月初一,札萨克衙门下达通知:“时至秋令,树叶变黄,猛虎野兽,易伤牧养,各家牲畜,如有被伤情形务需急速来报,以凭捕获。若其隐匿不报,必然重咎不贷。再者,虎围各员,勿得远出,必须在家听侯,修理器械,勿稍疏懈。并令,于本月十五日,齐集衙门。”到了九月十五日,札萨克王爷开始检阅虎围队伍。检阅的时候,札萨克王爷穿围服在府门前月台升帐,由围猎总管上前报告,笔且齐呈上点名册,一一点名,凡因病告假或公出未归的,都在名下注明。随后,查点器械,评定勤惰,嘱咐所有人员在此期间在家听候命令,不得远出。
从九月十五日起,札萨克衙门每天派四人轮流值班听差,一旦听到老虎出没的消息,不分昼夜招集虎围。先由王爷召见管围总管,商议集会地点、时间、传谕听差,各持招集虎围令旗,飞驰左右两翼,一面大喊:“集虎围了!……”蒙古人素习此规矩,一旦听到招集虎围的喊声,问明情况,立刻通知围虎成员。并且此人立即洗漱,吩咐家人料理饮食。其父母子女,则备马,收拾装束、武器,且在佛前点灯焚香叩拜祝祷。差员饭罢,披挂整齐,端起佛前正燃着香的香炉,右转三匝,接着又将坐骑熏过三匝,向佛前叩拜祷告,并请下护身佛佩在胸腔。全家人一起将他送出门外,谆谆嘱咐诸事小心,平安而归,欢喜见面。
虎围集中后,王府管家通知家庙宴请喇嘛9人或12人在府门诵经,又在府门外安之大炉满烧香柏之叶,烟气冲天,锣鼓叮咚,号角齐鸣,猎人集齐。札萨克身穿围服出立于月台之上,由王爷祝以吉祥之词:
罕山之福无疆,
所猎收获无量。
神佛保佑无私,
立盼捷旗飞扬……
队伍全部出发后,王爷回到内殿。喇嘛念“启运经”,每日三次。
围猎队伍要进行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寻踪”。出发前,寻踪队要从就近的店铺人家里硬性捉拿肥犬一只和双响炮若干。到了预定的地点以后,首先察看被伤害牲畜的区域,若发现虎踪,即履迹寻踪,那只狗便退还其主人。若踪迹不清,则把狗拴在树根上,割去周围深草。犬见人散去,狂吠不已,此时,若虎在附近,必欣然前来吞食,那只狗自然就成了虎的美餐。虎在吃完肥腻狗肉后,不能远走,所以便在就近林丛中酣睡。
次日早晨,寻踪队前来查看虎迹,见犬之血渍便知有虎,立刻飞报总管。总管一面报告旗王,一面依寻踪队的报告,在其山林进口处驻队。察明地势后,沿山脊鱼贯而进,在要害部位留下守卫队伍,王爷在某一高山留下来,其余队伍令进入指定位置。当看到两翼的蓝旗汇于谷口某处,即知合围完成,便令各队都在指定地点列成横队,炮手紧跟抢手,寻踪前进。
寻踪队经验丰富,能辨别虎踪的新旧。如遇石塘及谷地肝叶螨地处,他们就用柴棍树枝测量虎步的远近,来回几次,便会准确无误地将两岸踪迹连起来。确知离虎不远时,彼此各地暗号,加强警戒。见到老虎,先辨毛色,在分其雌雄。雌者性柔狡猾而难制,雄者刚猛气大易捕获。还要看它熟睡和警醒,遇到卧地不起亦不怒者,寻踪队员便在枪头上绑鞭炮燃放,同时大喊:虎已找到,在某个方向,某棵树下,或树旁有什么记号等等,使大家都知道老虎的位置。虎受惊激怒,张口伸腿,以尾左右击地,当前爪抓地欲越时,猎人们各自将枪柄插地,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双手紧握枪柄,枪头向前待立。等到激怒的猛虎张口一跳即将落地的瞬间,大家将枪头递入口中,顺势从舌根刺入颅内,而在吞口处由两侧的铁棍卡住不让老虎落地。如果没有这个铁档,枪从虎头穿过,猛虎又不是即刻毙命,必然会伤人。即使如此,还要慎防虎的前足拍断枪柄,因此,当刺中之后,两旁炮手立即开枪,袭击虎的两腋或头顶,使其速毙。待查看后确认老虎已毙命时,按照古俗,猎人们大喊:“罕山之主,赐予无疆!”。
遇到狡猾而不动气,见人躲避,寻隙逃匿的老虎,不可紧追或放枪袭击。因为一旦中弹而不立毙命,匐地而来,其行如风,其力无穷,枪炮无济,就太危险了。此时只可紧喊虎的去向,使其他各队警惕。其他各队仍会用同样的办法,列队截住去路,激怒而捕之。同时要登高瞭望,暗地追随,以防老虎再次受惊而逃远。这样一直坚持到确实掌握它伏卧某地,再行调队另行合围。如果还不上围,只好由它而去。不过,虎能逃脱的情况一般很少,据说,偶尔逃脱者几十年不过一二次。
围猎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归来,会受到札萨克王爷和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札萨克王爷亲自迎接,并请喇嘛诵“启运经”,吹响大海螺,王府前巨大香炉点燃,香烟缭绕。虎围员陆续到齐后,夹道列队,各举枪械,互相交叉。总管帮办引导载虎车辆从交叉的枪械下通过,把猎物送到旗王面前请求过目。旗王吩咐将虎抬进府门,吊在树上。虎围成员参见旗王,旗王便问杀虎之人,这个人应声跪地。旗王假意动怒:“何故擅杀山兽之王?鞭笞二十!”据说是为了消除杀气,所谓鞭笞,也不过是走形式而已。之后,旗王进府,设宴招待,论功行赏。杀虎英雄坐首位,总管以下顺序落座。旗王亲手赏酒,有功人员顶带各升一级,并赏袍褂、火镰、小刀、茶叶等物。
虎围人员的家属,也早已迎出村外,前呼后拥接回来的英雄,大加慰劳。打虎英雄们也将护身佛请下,列于佛龛前,烧香、燃灯叩拜之后,合家饮酒,畅叙围中见闻,其中乐趣自不必言说。
虎围是一种善举,也是一种壮举,但其中的危险性也很大。据说有一年,东土默特旗贝子色楞那木吉勒旺宝因有事来喀喇沁,喀喇沁王约他围猎消遣。从龙泉寺沟门向里进围,寻踪之际,谷底突然跃起一豹,前足搭于总管帮办桑嘎肩上,正要啃他右脸和眼眶,有一炮手从测面向豹的耳根射击,豹应声而毙。而桑嘎已失一目。此后,桑嘎仍然出猎,而左目瞄准依然百发百中,一时间传为奇谈。
近几十年,喀喇沁一带人口剧增,自然植被被严重退化,虽在深山老林,虎豹之类已属罕见,虎围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即使是有,濒临灭绝的老虎也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是不允许私自猎杀的。但不管怎么说,蒙古族人民的那种豪迈的英雄气概已经留给了我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相关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