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风俗/蒙古族/娱乐民俗/民间艺术/乐器/正文


凄楚动人马头琴


    马头琴的历史可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当时叫作:“朝尔”。一说是起源于中国东北古代奚族的奚琴。是一种拉弦乐器。琴身木制,长约一米。由琴头、琴轸、琴柱、琴箱组成。琴轸分置左右,用两束马尾作琴弦,按四度关系定弦,以马尾弓纳两弦之间拉奏。最初的马头琴琴箱是用一块正模刳制而成。后经过加工发展,开始将其音箱以四块木板拼成梯形,其状上底约18.5公分,下底约27.5公分音箱厚约8公分,(以中音马头琴为例),古代其面蒙马皮或羊皮,现代又改为蟒皮或铜木板等。用白马尾作琴弦和弓毛,弓长70公分。马头琴全长约100公分,指板长约48公分。琴头、音箱镶有骨雕装饰品,并将琴头雕刻成马头状。

    据传,草原上有一位拉琴的贫苦牧人,他只有一匹老骒马。不久老骒马产下一小白驹便死了。这位老人十分贫寒一直以拉琴来满足自己的生活乐趣。他含辛茹苦地把小白驹饲养大。有一年夏天,草原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敖包”节赛马比赛活动。拉琴的牧人便让自己的小白马参赛,小白驹不负众望,奔跑如飞,一举夺魁。在场的牧人皆奔走相告,祝福老人。为有一个狠心的恶霸看到自己的马落后而输,又恨又气,起了害小白驹的念头。于是他先是派人去买这匹白马,但拉琴老人不管他出多少钱都不肯卖小白驹。恶霸便派人打断了老人的腿,抢走白马并关了起来。白马思念主人,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忽然有一天,他用尽全力向主人家跑去。恶霸派人追赶,并下令如果捉不住就将白马打死。骑兵们追了几天都没有把马捉住,便用箭射死了马。白马身中数箭,但依然坚持跑到了主人的家里,拉琴牧人听到白马的嘶叫声,挣扎出来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白马已经倒在了血泊中。牧人悲痛欲绝,把白马的头骨放在大树杈上,自己就坐在树下拉琴,边拉边唱,边唱边哭。那低沉、忧郁的琴声倾诉着他对小白驹的哀思和对王爷的愤恨。过了一段时间,马的头骨被晒干了,拉琴的牧人便把白马的头骨安置在琴杆上,拉着琴怀念着白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此以后,草原人民为了表达拉琴牧人的心愿,便在蒙古琴杆上雕刻上码头的形状,称这个乐器为马头琴。

    该乐器适用于独奏、合奏及蒙族曲艺乌力噶尔的伴奏等。常用的弓法技巧有分弓、连弓、顿弓、快、抖弓、跳弓等;指法技巧有颤指、滑音、柔弦、拔弦、弹弦等。马头琴有两种运指法,一是像普通弓弦乐器那样用指肚按弦,二是用指甲根部从里向外顶弦。马头琴的演奏风格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如目前流行的科尔沁派、土尔古特派等。

    马头琴。琴箱用松木制成,呈梯形,以马皮、羊皮和蟒皮蒙面。琴头雕成马头形状。发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较弱,可以奏双音和泛音。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一个初到草原的人,尽管举目无亲、语言不通,但是当那悠扬柔美的马头琴声响起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温馨而慰藉,那种勾人魂魄的声音会随着草原的绿波有节奏地起伏荡漾,让人顿觉心旷神怡,惬意无限。

相关文章

文化

清末的蒙古族音乐
马头琴

风俗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