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考古/长城/正文
长城修建的尾声——明长城
明,于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都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建立了明王朝,同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顺帝北奔,元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元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史称其为北元,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于是明军多次出击,历经多年奋战,终于将明朝北疆推进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地区,控制了东起呼伦贝尔,西至亦集乃(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设置了兀良哈三卫、大宁诸卫、东胜诸卫、宁夏诸卫、甘肃诸卫管辖包括内蒙古大部地区在内的边疆地区归顺的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了防御北元(蒙古)的反攻,明朝开始修筑长城。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明会要》载)”修缮方法为将烽火台加高加厚,修筑关堡,挖掘壕沟,部分地区将土夯城墙改建成石砌或砖砌城墙,重点是山海关至居庸关和北京至今山西大同一线的外长城。
到了明朝中叶,尤其是公元1449年,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谗言,新征蒙古瓦剌部,结果反被瓦剌军队围困于土木堡,兵败被俘,而瓦剌部乘胜兵临北京城下,几至攻克北京。有鉴于此,明朝把修筑长城做为当务之急,开始了更大规模的修筑长城,一直到明朝灭亡,修筑长城的工程几乎从未间断,最终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的规模弘大的长城。它横贯今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等九个省市,全长约6300公里,一万二千多里。
为了有效地管理长城一线的防务,明朝将鸭绿江边至嘉峪关的长城沿边划分为九个防区,设立了九个边镇,分别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镇,称之为“九边”,这九边除固原外,均直接与内蒙古地区相邻,这九镇管辖范围分别是:
辽东镇。镇所设于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后每年冬季移至东宁卫(今辽宁省辽阳)所辖长城西起山海关向东北经宁远(辽宁省兴城县)、义州卫(今辽宁省义县),向东至广宁,转而向南,过辽河至今辽宁省海城县,沿辽河东岸向北,经沈阳市、铁岭、开原,最终直抵鸭绿江边,长约1000公里。这段长城于后金(满洲)兴起时被攻破。因其没有用砖石包砌,现今损毁严重。
蓟镇。镇所设于三屯营(今河北省三屯营),管辖长城西起四海冶(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至古北口,折向东南至马兰峪(河北省遵化县),向东经喜峰口至山海关与辽东镇相连,长约1500多公里,这一段长城以其最近北京,造的也最为坚固,现今保存最为完好,抗倭明将戚继光曾担任蓟镇总兵,并曾主持加固改进了本段长城。
宣府镇。镇所设于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所辖长城西起阳和卫(今山西省阳高县),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家口、独石口,转向西南在四海冶与蓟镇长城相连,全长约600公里,宣府镇长城位置重要,号称有内外九重长城之多。
大同镇。镇所设于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管辖长城西起丫角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境内),东至阳和卫与宣府镇相连,约300多公里长。
山西镇。又名太原镇,镇所初设于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后移至宁武,管辖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县)黄河东岸,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直至与蓟镇相连,全长约800多公里。因其长城主要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后方,作为第二道防线使用,因此,又被称之为“内长城”。
延绥镇。又名榆林镇,明朝初期,其疆域曾到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乌拉山一带,后蒙古各部不断南进,明朝势力不断后退,于是设立了延绥镇,镇所初设于绥德州(今陕西省绥德),后移至榆林卫(今陕西省榆林),管辖长城西起花马池(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东至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境内),长约900多公里。
宁夏镇。镇所设于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管辖西起宁夏中卫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县境内),东至花马池与延绥镇相连,长约800多公里。
固原镇。又名陕西镇,镇所设于固原州(今宁夏固原),所辖长城西起临洮、兰州一带,东至饶阳水堡(今陕西定边县)与延绥镇相连,明代后期,此镇长城改线重建。
甘肃镇。镇所设于甘州卫(今甘肃省张掖),管辖长城起于靖虏卫,经兰州、凉州向北,经甘州、肃州,向西止于嘉峪关,全长约800公里,明朝后期,凉州至靖虏卫长城随明朝的北进向北迁移。
今天,我们一般所说的“万里长城”就是指明代所修长城,因辽东镇损毁严重,所以只包括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八镇长城。
随着清军的入关和明朝的灭亡,历时两千多年的长城修筑历史结束。做为一种防御工事,长城发挥了它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决定防御的有效性的是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以及其国民的意志与精神。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一个无法攻破的防御体系,真正有效的防御是一个国家的强大的综合国力,当一个国家强大到别国连觊觎的念头都不敢有的时候,那才是最好的防御、才是最好的防御工事。与其把工事修在土地上,不如修建在人心中。
纵观中国历史,你会发现,长城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防御,而是作为一条联系中华各民族的纽带,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和交流,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多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