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考古/长城/正文
胜利者的防御——战国赵长城
在战国时间,“三家分晋”后的赵国并不强盛,而且其北部的东胡逐渐强大起来,其控制范围已延伸到了赵国的边境,与中原其他各国一起成为赵国的威胁,在此情况下,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发奋图强,开始变革,他一改中原以往作战以马拉战车为主的方法,脱掉当时袖子又宽又长衣服又肥又大的汉族衣装,改穿紧身精干的胡服,士兵由乘战车改为骑马,变笨拙的车战为迅猛快捷的骑兵战术,大量使用弓箭,大大的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他先灭了中山国,又转而进攻东胡中的林胡、楼烦两支部落,最终击破了他们,占领了如今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河套平原地区的大片地区,并修筑了长城,以防御东胡的进攻。
关于赵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音傍)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即自山西省雁北地区进入内蒙古自治区,沿阴山山脉东段大青山向西,再向西北,直到阴山山脉的西段狼山的高阙塞(今石兰计山口),长约一千公里。在长城以内,赵新设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其中云中郡城址就是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是内蒙古地区建立最早、规模较大的城镇之一。
如今在内蒙古地区,仍留有许多赵长城遗迹,它蜿蜒曲折,有如一条长龙,扼尽险要,“南面长河,北接连山,连峰刺天(《水经注》)”。
赵长城的修筑和赵国对这里的治理,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经济、文化的发展,对这一地区的开拓、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