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考古/古人类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正文


阿善遗址和西园遗址


    内蒙古中南部靠近中原地区,这里被发掘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包头、清水河县、察右前旗、凉城县以及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地区。

    一、阿善遗址和西园遗

    包头地区发现的阿善遗址和西园遗址均在包头市以东。

    1、阿善一期和西园一期遗存是本地区最早的遗存,这一类遗存是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白泥窑子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时代相当于仰韶时代的早、中期,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个时期文化遗存较少,仅发现陶器和石器。陶器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泥质红陶比较多,其次是夹砂红褐陶,泥质灰陶极少。纹饰主要有弦纹、绳纹、见文、连点刺纹等。彩陶以黑彩为主,红彩少见。器形主要有钵,夹砂罐、盆等。作为生产工具的石器主要有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砍砸器等。

    从一期文化的石磨盘、石磨棒看,当时这些地区的居民应是主要从事农业,妇女是当时从事农业劳动的主力。从石球、砍砸器等器物看,男子当时主要从事一些狩猎活动。骨针(阿善遗址)

    2、 阿山二期和西园二期文化遗存同属海生不浪文化(又称庙子沟文化)的阿善类型,时代相当于仰韶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的遗存在本地区较为常见,这类文化的居住地址都选择在邻近水源的高地上,房子均为半地穴式,形状多呈长方形或方形,也见梯形。居住面用泥抹,大多经烧烤。室内中心设一圆形坑灶,或在圆形坑灶后再加一方形地面灶。门道设在前墙中央,多为斜坡式。房子附近都有窑穴,多为长方形圆角竖穴坑,体积大小悬殊,四壁与底部均较平整。这个时期的生产工具有磨制石器、打制石器、细石器,并有骨、角器和陶制工具。石器有斧、刀、铲、磨盘、磨棒、台体状凹形器、纺轮等。细石器有镞、刮削器、钻刻器、石核、石叶、石片等。陶制工具有铲、刀。生活用品有日用陶器和骨器。陶器分为泥质、夹砂、砂质三类,以夹砂和泥质为主。泥质陶器器表灰色,多表面磨光或施篮纹;夹砂陶多为褐陶,以绳纹为主。典型器型有小口双耳溜肩罐、卷沿罐等。骨制的装饰品有簪和项饰。

    阿善二期文化距今五千年前左右,这时我国黄河流域已经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由阿善二期和西园二期文化的大型石器看:这时男子已代替女子而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人们已开始普遍使用磨光穿孔的石刀来收割庄稼。说明此时我国北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已逐渐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3、阿善三期和西园三期文化属阿善文化遗存,时代为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距今约三千年。

    阿善三期文化遗存的特征是,早期的房子多为半地穴式,也有沟槽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形状多呈梯形和长方形。室内多设方形地面单灶,灶址对门。房子附近的窑穴,多方形圆角,呈斜壁覆斗状。壁、底均很平整,晚期居住区周围都筑有石围墙。这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分大型石器、细石器、陶制品和骨角器。大型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刀、铲、锛、凿、磨棒、磨盘等;细石器有刮削器、钻刻器和石镞;陶制品主要是用陶片改制的刀、铲及直接烧制的凹形器和纺轮;骨角器由锥、刀柄、茅、鱼钩等。陶器以泥质陶、灰色陶为多,纹饰以篮纹为主。器型有瓮、罐、盆等。陶制品中还有乐器埙。

    阿善三期文化仍以农耕经济为主,还兼有家畜饲养业和渔猪、采集业,晚期出现私有制和阶级。从大量遗存看仍属父系氏族社会,具有聚落形态,并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说明当时原始社会已开始逐渐瓦解。

    4、西园四期属客省庄文化系统遗存,仅发现于西园遗址,年代属龙山晚期阶段。发现的窑穴为长方新覆斗状。陶器为夹砂陶、砂质红陶和泥质灰褐陶。器表除素面磨光外,纹饰多为篮纹。器型有瓮、罐等。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