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历史/蒙古族历史/明代蒙古/明中晚期的经济生活/正文
农业 元朝灭亡后,许多的蒙古人都留在了内地,转而成为定居的农民,在蒙古地区,明前期的蒙古战乱不断,因此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农业发展并未停滞。《华夷译语》一书中记载的蒙古当时所栽种的农作物就有小麦、大麦、粟、粳米、豆、甜瓜、西瓜、梨、杏、桃、茄子、萝卜、葫芦、葱、蒜等,这说明蒙古地区的农作物在品种上与当时汉族地区的已经相距不远了,只是蒙古耕种的特点是春种秋敛,广种薄收,藉天不藉人。
达延汗之后,提倡“划地而牧”,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16世纪末,由于明朝的腐朽,而俺答汗与三娘子统治时期的安定,许多的汉民流入蒙古地区,聚居的汉民们建成了板升村落,并且经营着农业,这为蒙古地区的农业发展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蒙古牧发们不仅可以从汉民那里学到更为先进的农业耕种技术,而且还从汉民那里得到了更多的种子、农具等,汉民们与蒙古人民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富裕起来,汉族人民也学会了蒙古人民的畜牧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使得生产发展更快了,许多的汉民,如:赵全、李自馨等,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板升、实际上是俺答统治下的地主阶级,他们收取佃农的纳税,但是只缴纳一些象征性的赋税,因此,这种薄税成为蒙古地区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1571年阿勒坦汗与明朝达成和平互市协议以后,更多的百姓们迁居到蒙古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农具主要有犁、锄、镰及其它小农具,而耕地多使用耕牛,许多的板升内还饲养鸡、鸭、猪等家禽,而蒙汉两族人民在这样的生活中关系不断融合,汉民们经过几代之后就融入到了蒙古族当中,在蒙汉两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蒙古地区的农业大力发展起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