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历史/蒙古族历史/明代蒙古/明代蒙古的宗教及文化/正文
明代蒙古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翻译 语言文字
明代蒙古用回鹘式蒙古文取代了用藏文字母拼写蒙古语的八思巴字。1645年,卫拉特和硕特部的著名学者咱雅·班第达·那达海札木苏在回鹘蒙古文基础上创制了托忒蒙古文,但只在卫拉特通用,为了适应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1586年阿玉喜固锡创制了“阿里噶里字”1686年,喀尔喀的语言学家札那巴扎尔创制了索永布蒙古文,由于这种文字是在印度和藏文基础上创制的,因此不易掌握,未能广泛使用。总之,明代蒙古在文字方面有了一定的民展。
文学
明代蒙古族的口头文学有了新发展,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内讧,使得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非常迫切,因此这个时期的口头文学主要是英雄史诗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江格尔》,它最初流传于西蒙古瓦剌,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充实和加工,到明代逐渐定型。
史诗《江格尔》所反映的中心思想是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它的故事情节极具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开篇是序诗,起全书的引子作用,之后每一章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各章之间既相互独立,双整体联系。塑造了部落首领江格尔,红色雄狮洪古尔,智多星阿坦策基等众多的英雄形象。
民间流传的《江格尔》的章数不尽相同,但它反映了蒙古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文学、历史、民俗、语言、艺术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而且被泽为俄、日、德格吉亚等多种文字,被列为世界著名史诗之一。
另外,十六世纪末的《乌巴什洪台吉》是以短篇小说为体裁的一部蒙古作品。它是根据蒙古民间口头传说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主要描写了和硕特部一个贫苦牧民的儿子在被捕后,不屈服于敌人的势力,勇敢地同喀尔喀封建主乌巴什洪台吉斗争最后英勇就义的故事。歌颂了牧童不畏强暴,坚贞不屈了性格,这部说开创了蒙古族短篇小说创作的先河,也是一部反映蒙古社会现实的力作。
翻译
明代朱元璋很重视蒙汉文翻译工作,十四世纪末,明廷组织蒙、汉、回对《蒙古秘史》进行了翻译工作,使得这部蒙古历史上最早的史学名著得以流传至今。
黄教传入后,佛教经典的翻译迅速发展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108函的《甘珠尔经》的翻译,通过这部经典的翻译不但丰富了蒙古的语言词汇,而且使蒙古语言文字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