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历史/蒙古族历史/明代蒙古/达延汗之后汗权的衰微/正文
察哈尔部东迁 达延汗在世时分封诸子,使自己的子孙统领了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它虽然巩固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统治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部之间的独立统治不断增强,而作为全蒙古大汗的权威却在不断的衰落。
1517年四十四岁的达延汗去世,由于其长子图鲁博罗特先达延汗而死,按照长子继承制应由铁力摆户的长子、达延汗的长孙不地卜赤即位,但是当时势力较强的右翼万户巴尔斯博罗特(不地叔父)以不地年幼为名夺取了汗权。不地遂率领左翼三万户进见巴尔斯博罗特,在不地的严词质问下,巴尔博罗特终于让位。
不地即汗位后,被称为阿拉克汗,明朝亦称为小王子,由于蒙古右翼势力的不断强大,不地汗感到难以控制,曾经想要出兵征讨右翼,将右翼合并到左翼之中,但是却遭到他母亲的制止,由于自己实力确实不够,不地汗只得作罢。所以当时的蒙古大汗虽称为全蒙古大汗,但是事实上却只能统辖自己的察哈尔部而已,其他各部都不听从大汗的统辖,并且一些部落的首领纷纷自己称汗。
不地汗统辖的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喀尔喀和兀良哈万户。因为大汗权力的衰弱,兀良哈万户背叛了大汗。自达延汗之后,察哈尔万户人作为大汗大帐所在地成为蒙古正统象征,但是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守护不儿罕山陵墓的兀良哈万户却自恃地位荣耀不服大汗的约束,兀良哈万户地处漠南蒙古诸万户的北方,因此经常趁明朝与诸万户作战时袭击其它万户,这使得诸万户非常气愤和头疼,所以1524年开始,不地汗与土默特万户的俺答汗以及鄂尔多斯万户的衮必里克墨尔根联合起来,四次出兵征讨兀良哈万户,1538年,第四次征讨时,兀良哈万户被联合起来的大万户势力慑服,被迫投降,这一次的出征彻底消灭了兀良哈万户的势力。它的属民被瓜分到其他万户中,兀良哈万户从此消失。这次战争之后,残余的兀良哈部众后来又受到俺答汗的两次征讨,从此蒙古左翼三万户就变为二万户——察哈尔万户和喀尔喀万户。
1547年不地汗去世,其长子达赉逊(打达孙)即大汗位。尊号“库登汗”。库登汗统治时期,由于当时的驻牧地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且蒙古右翼俺答汗势力壮大,因此库登汗决定率领蒙古左翼万户东迁至辽东一带,这样既可以享受那里的丰美水草,又可以借机躲避被蒙古右翼兼并的危胁。
蒙古左翼东迁后,察哈尔万户驻地分布在老哈河以东,辽河以西,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袤草原,察哈尔万户统率的八个部(克什克腾、浩齐特敖汉、万蛮、苏尼特、乌珠穆沁、阿喇克尊特和主木惕)分别驻牧于:克什克腾部驻牧于察哈尔万户的最北边,蓟州边墙大约二千五百余里,由达延汗第六子斡齐尔博罗特统率,浩齐特部驻牧于明朝的广宁位的北边一带,由达延汗第七子阿喇博罗特统率,但也有认为是由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达赉逊库登汗所统率,敖汉部驻于距义州(今辽宁省义县)西边墙约四百余里的地方,先由达延汗第八子格呼博罗特统率,后由其弟乜密力后裔统率,万蛮部驻牧地距义州约五百余里,位于敖汉部之北,原由达延汗第八子格呼博罗特统率,后由其弟后裔统率,苏尼特部驻牧地在义州正北,由达赉逊库登汗弟弟库克齐图统率,乌珠穆沁部由库登汗三弟翁衮都喇尔统率,主亦惕部驻牧地及统辖者不详。
东迁后的喀尔喀万户驻牧于原福余卫以及原泰宁卫的牧地,喀尔喀万户统率的五个部(札鲁特部、巴林部、翁吉剌特部、巴岳特部、乌齐叶特部)分别驻牧于:札鲁特部驻牧于沈阳和铁岭正北,由达延汗第十一子阿勒楚博罗特之子虎喇哈赤的长子统率,巴林部驻牧于广宁卫的镇定、镇宁、镇武、西平等堡以及海州卫(今辽宁省海城县)的东昌、东胜一带,由虎喇哈次子统率,翁吉剌部驻牧于铁岭和开原西北,由虎喇哈三子统率,巴岳特部驻牧于沈阳平虏堡正北,由虎喇哈四子统率,乌齐叶特部驻牧于广宁卫的镇武、西宁、和海卫的东昌、东胜以及沈阳卫产长静、长安、长勇、平虏等一带,由虎哈喇五次统率。
除此之外,外喀尔喀七部(由达延汗七子统率)仍旧驻牧于哈喇哈林一带,并未东迁。
达赉逊库登汗率领蒙古左翼万户东迁,使蒙古的政治中心东移,虽然此时蒙古大汗的权势衰弱,但是蒙古社会内部基本处于稳定和平发展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