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音乐乐器舞蹈/正文


元代乐器与器乐曲


    1.元代新出现的乐器

    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元代是乐器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时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密切,遂出版发行现了不少过去所未见或很少使用的新乐器。诸如火不思、胡琴、七十二弦琵琶、三弦、抄兀儿、兴隆笙、云璈、鱼鼓、简子等。

    (1) 火不思

    火不思《元史·礼乐志》中云:“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圆腹如半瓶,以皮为面;四弦皮栟,同一孤柱。”

    (2)胡琴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严格地说,蒙古音乐中使用胡琴并不始自元代,早在成吉思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有了胡琴。1204年,乃蛮部塔阳汗斡耳朵中祭祀王罕时,奏乐一词便写作“忽兀儿答兀勒周”;“忽兀儿”这一词根,就是蒙古语中的胡琴。

    (3) 抄兀儿

    抄兀儿,乃是蒙古人所创造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擦奏弦鸣乐器。其形制为:倒梯形的琴箱上蒙之以羊皮,约三尺余长的琴杆贯穿其上,成两根弦均以一缕马尾为之,弓子则是以食指粗细的柳条弯制而成。《成吉思汗箴言》中云:“您(成吉思汗)有胡兀儿、抄兀儿的美妙乐奏。由此可知,妙兀儿已于成吉思汗时代进入了蒙古宫廷。

    (4) 七十二弦琵琶

    这是一个阿拉伯人所创造的拨奏弦鸣乐器。

    元审定刘郁《西使记》云:“壬子岁(宪宗二年),皇第宴喇(即旭烈兀)统诸军奉沼西征凡六年,拓境几万里。丁巳岁,取报达国(今巴格达),获其王合里法。金珠珍贝不可胜计;琵琶三十六弦。初,合里发患头痛,医不能治。一伶人作新琵琶七十二弦,听之立解。”

    (5) 兴隆笙 ·

    元代宫廷宴乐所用兴隆笆,是元世祖中统年间回回国进贡的,当时音律上并不完备,“以竹为簧,有声无律”,不宜在乐队中实用。后来,玉宸院判官郑秀“乃考音律,分定清浊,增改如今,制”。经过郑秀改革的兴隆笙,是元朝宴乐乐队之中的首件乐器,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仁宗延佑年间,元宫廷又增制了十台。

    2.元代器乐曲

    元代的器乐曲,现存的并不很多,传下乐谱的更是稀少。从已知的曲目来看,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三类:一是反映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游牧狩猎生活的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二是元朝少数民族的大曲和小曲;三是源出唐宋大曲中的一些乐曲。

    (1)《海青拿天鹅》

    元人杨允孚《滦京杂咏》诗云:

    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

    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注:《海青拿天鹅》,新声也。)

    此首乐曲生动地描写了海青在天上发现天鹅,追逐猎物,经过激烈搏斗,最后捕杀天鹅的过程。情调雄健明朗,结构紧凑,是我国器乐曲中的精品之一。

    (2)《白翎雀》

    元朝初年,教坊作曲家硕德闾奉元世祖之命,创作了乐曲《白翎雀》,其内容是表现入主中原后的元世祖,对其草原故乡的深切怀念。据《辕耕录》载:此曲“始甚雍容和缓,终则急躁繁促,殊无有余不尽之意。……曲成,上曰:何其未有怨哀之音乎?时谱已传矣,故至今卒莫能改。”

    3.少数民族大曲和小曲

    元朝的宫廷乐舞,是由多民族成分构成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录了元朝达达(蒙古)乐曲三十一首,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达达乐曲可分为三类、一曰大曲(16首);二曰小曲(12首);三曰回回曲(3首)。

    (1)大曲 .

    哈八儿图、口温、也葛倘兀、畏兀儿、薀古里、起土苦里、跋四土鲁海、舍舍弼、 摇四、蒙古摇落四、闪弹、摇落四、阿耶儿虎、桑哥儿苦不丁(江南谓之孔雀双手 弹)、答刺(谓之白翎雀双手弹)、阿厮阑扯弼(回盏曲双手弹)、苦只把失(吕弦)。

    (2)小曲 .

    哈儿火失哈赤(黑雀入叫)、阿林捺(花红)、曲律买、者归、洞洞伯、削浪沙、马哈、仙鹤、阿丁水花。

    (3)回回曲

    伉里、马黑某当当、请泉当当。

    《南村辍耕录》中记录下来的“达达乐曲”,其实并非都是蒙古乐曲,而是包括着蒙古人所征服地区大各个民族的乐舞。演奏这些乐曲时使用的乐器,有“筝、琵琶、胡琴、浑不似”等,都是些弦乐器应是带有较为本强烈的舞蹈性质。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