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音乐乐器舞蹈/正文


蒙古族音乐发展概述


    蒙古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成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人口约有480余万,广泛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等8个省、自治区。另外,云南、河南、四川等省也有少量的蒙古族人口。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的主要聚居之地,在118.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息着380万蒙古族同胞,不仅占我国蒙古族人口中的大多数,而且也是世界上拥有蒙古人口最多的地区。

    蒙古人的祖先长期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业。自8世纪中叶始,有些蒙古语部落日渐强大,开始走出大兴安岭,向草原地带发展。840年,雄踞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为黠戛斯所破,被迫向西迁徙。于是,众多蒙古语部落便乘势跨入了蒙古高原腹地。肯特山为中心的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之源”,是优良的天然牧场。在广阔的草原环境中,这些西进的蒙古语部落,逐渐从采集、狩猎生产方式过渡到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最终转变为游牧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既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又与汉族音乐有共同规律,蒙古族亦不例外。例如,划分音乐史发展阶段时,便不能完全照搬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甚至本民族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也不能简单地加以照搬;而是应该占有丰富的音乐资料,参照有关文献记载,清理出本民族音乐发展的脉络,实事求是地划分出音乐史的发展阶段。

    从宏观上说,蒙古族音乐发展的特殊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蒙古人的祖先从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跨入蒙古高原中心区域,由狩猎民族转变为游牧民族。这一巨大变化,不仅引出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分布格局的大变动,有力推动了蒙古历史的车轮,同时也决定了蒙古族音乐发展的大方向。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蒙古族音乐从原先的山林狩猎山林文化类型,逐渐过渡到草原游牧文化类型。并且最终成为北方游牧民族草原音乐形态的典型代表,这便是一千多年来蒙古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纵观蒙古族音乐发展的基本轮廓,可以大致分为如下三个历史阶段:

    (一)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

    蒙古人的祖先曾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渡过了漫长的岁月,创造了自己富有山林狩猎文化特色的音乐。如,古代蒙古氏族部落的狩猎歌曲、萨满教歌舞、集体踏歌,以及早期的英雄史诗等,便是这一时期基本的音乐体裁。

    (二)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

    蒙古族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本身经历了一个萌芽、发展、成熟,乃至达到高潮的过程。大体上说,9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是蒙古族草原游牧音乐文化的酝酿期。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自此,蒙古社会便向游牧封建社会过渡,蒙古族草原游牧音乐文化,也随之进入了它的迅猛发展时期。

    草原游牧文化时期的音乐,在蒙古族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音乐本身而言,蒙古族独特而统一的民族风格,便是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其次,从音乐体裁与风格方面观之,高亢悠长的长调牧歌,堪称是草原乐风的典型标志,代表着蒙古族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草原长调牧歌一经形成,便对后来蒙古族的音乐发展,乃至我国和欧亚大陆许多民族的音乐,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内蒙古部分地区半农半牧音乐文化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代中后期,蒙古族音乐便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便是草原游牧音乐文化形态,与部分地区的半农半牧音乐文化形态同时并存,迎来了音乐风格的多元化时期。产生了一些新的体裁,如大量的短调歌曲、长篇叙事歌曲,以及说唱形式“乌力格尔”等。

    总体地说,蒙古族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经历了历史上两次大的转型时期:从萨满教歌舞、集体踏歌为代表的乐舞阶段,推进到以草原长调牧歌为代表的音乐阶段;经过数百年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发展到以短调歌曲、长篇叙事歌为代表的叙事音乐阶段。有趣的是,蒙古族半农半牧文化时期的音乐形态,似乎在更高阶段上再现了古代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的某些特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