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文学/民歌谚语/正文
明、清风俗礼仪歌——婚礼仪式歌     婚礼仪式歌是和婚礼仪式不可分割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仪式确认和维护的某种人际关系、伦理道德规范而唱的歌。和前两类婚礼歌比较,婚礼仪式歌和婚礼仪式的结合更加紧密固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婚礼歌。
 从我们现在占有的资料看,在巴尔虎、锡林郭勒、巴林等地的婚礼仪
  式中看不到明显的婚礼仪式歌;在乌拉特婚礼上唱的婚礼宴歌的尾歌《阿勒泰杭盖》等,既是婚礼宴歌、又像婚礼仪式歌,两种功能兼而有之;在鄂尔多斯婚礼送亲仪式上唱的《一庹长的黑发》、《送亲歌》,科尔沁婚礼“献纫镫酒”仪式上唱的《纫镫酒歌》,我国布里亚特婚礼抢亲仪式上唱的《抢亲歌〉,“姑娘的通晓那达慕”仪式上唱的《五叉歌》,属于完全意义的婚礼仪式歌。蒙古族婚礼和仪式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民俗文学形式主要是婚礼祝赞词,而不是婚礼仪式歌;婚礼仪式歌虽然根源于婚礼仪式,但从直接联系看,是从婚礼宴歌发展演变而来,各部族各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 
 在存在婚礼仪式歌的地区,其仪式歌主要是和送亲仪式结合在一起的各类《送亲歌〉,这与蒙古族传统的族外婚制度和远娶远嫁的习俗有关。其中我国布里亚特的《五叉歌》最具代表性。
 
 照亮十方的,
 
 上金轮般的太阳;
 
 让众生安乐的,
 
 是神佛的经教。
 
 歌词开首,先给整个仪式笼罩上一层神圣的佛教气氛;然后从神像的经教转到人间的礼仪:
 
 去到喷涌的清泉,
 
 是为了喝甘甜的泉水;
 
 嫁到遥远的地方,
 
 是古代的礼规。
 
 去到喧嚣的流泉,
 
 是为了饮带口铰的乘马,
 
 嫁到遥远的外乡,
 
 是众人的礼规。
 
 “古代的““众人的”礼规是不可违背的,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婚后的生活有着新的希望,但骨肉分离又充满了悲伤:
 
 未经驯服的烈马,
 
 向着马群嘶鸣;
 
 任性的小姑娘,
 
 想念着仁慈的父亲。
 
 没有调教的生格子马,
 
 向着马群嘶鸣;
 
 娇惯的小姑娘,
 
 想念着慈爱的母亲。
 
 在高山的树林里,
 
 各种颜色的鸟儿鸣叫,
 
 用摇篮把女儿摇大的母亲,
 
 思念着自己的孩儿。
 
 这是父母、女儿依恋不舍的哀情。但是骨肉分离毕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重要的是如何使女儿嫁到婆家以后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生活得幸福顺心。所以歌唱女儿临行前父母的一番嘱咐教导上苦口婆心、无微不至的:
 
 望着连绵不断的山峦,
 
 你会想念自己的家乡;
 
 牢记父母二老的教导,
 
 你会生活得幸福吉祥。
 
 遵照父母的教导,
 
 说话办事不出差错;
 
 在争强好胜的兄弟姐妹中,
 
 就会听到你的好名声。
 
 ............
 
 对于黄金珠宝的神像,
 
 要虔诚地擦试;
 
 对于父母二老,
 
 要精心地侍奉。
 
 在有洞穴的地方,
 
 骏马也会失蹄;
 
 在凶险的异地他乡,
 
 聪明的女儿也会失策。
 
 ............
 
 绵羊羔的五叉,
 
 是送你出嫁的礼仪;
 
 法律政令两项,
 
 是必须遵行的规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