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地理/人文地理/地名地志/正文
蒙古族的发祥地—呼伦贝尔盟 呼伦贝尔草原,自古以蒙古民族最初肇兴的发祥地而著称于世。呼伦贝尔盟因境内有呼伦湖、贝尔湖两大湖泊而得名,简称呼盟,也称“巴尔虎”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东与东北接黑龙江省,南连兴安盟,北和西北以额尔古纳河与苏联为界,西与西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国境线长1700.82公里。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255.18万,现辖4市、9旗,盟行政公署驻海拉尔市。
呼伦贝尔为何又称“巴尔虎”呢?巴尔虎是蒙古族一部族的名称,其原驻牧地在内贝加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多桑蒙古史》中说:“在贝加尔湖以东,因有巴尔忽真水注入此湖,故以名其地。”又拉施特《史集》:“他们被称为巴儿忽惕,是由于他们的营地和住所位于薛灵哥河彼岸,在住有蒙古人并被称为巴儿忽真脱窟木地区的极边。”《元史》称“脱古木”也作“脱古门”,蒙语意为窄,所以也作巴儿忽真隘。由此看来巴儿忽真隘地区因有巴儿忽真水而得地名,而“巴尔虎”部族名,则因其驻牧于巴儿忽真隘地区所以被称为巴尔虎。
公元前209年,呼伦贝尔盟为左贤王庭辖地,至隋唐,先后为鲜卑拓跋部、室韦等部落驻地。辽金时期,分别由东北路招讨司和乌古敌烈统军司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1214年将部分草原分封给其兄弟等人。元朝诸王封地分别由中书省、辽阳行省和岭北行省辖。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清政府设布特哈八旗。1945年建立人民政权,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成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呼伦贝尔地区分属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3个盟。1950年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合并为呼纳盟。1953年兴安盟并入,并改称呼伦贝尔盟。1969年大部分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并恢复原建制。
呼伦贝尔盟分为大兴安岭山地,河流湖泊众多,有3000多条河流,大部分属嫩江水系和额尔古纳河水系。为中国高寒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近20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梅花鹿。天然草场广阔,载畜量较高,有三河牛、三河马、黑绵羊等优良畜种。矿藏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床40余种。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内蒙古经济改革试验区。交通发达。境内有“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鲜卑族石室旧墟、元代黑山头古城遗址和金代界壕等名胜古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