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文学/民歌谚语/正文


蒙古族远古民歌——《游牧民歌》


    《游牧民歌》出现在《蒙古秘史》第118节。贴木真联合王罕、札木合消灭了篾儿乞部以后,和札木合两次结为“安答”共同连帐游牧一年半之久。后来他们之间产生了罅隙,在初夏的一次迁营途中,俩人并辔前行,《蒙古秘史》作者以札木合的口吻插入了这首歌。歌词汉译如下:

    铁木真安答、安答!

    依山宿营,

    我们的牧马人,

    可得帐房住。

    靠水卧盘,

    我们的牧羊人,

    可得饮食吃。

    贴木真当时并未完全理解札木合这首歌的意思,返回问母亲诃额仑。母亲未及言语,夫人孛儿贴说:“人说札木合喜新厌旧,现在又厌恶我们了。方才札木合安答说的话,是不是有图谋我们的意思?我们不要宿营,连夜赶路,好离好散吧。”贴木真和札木合从此变友为敌。

    尽管孛儿贴夫人对札木合这段歌词的意思已经作了判断解释,这一解释在《蒙古秘史》后来的记述中得到了证实,但是这段文字在蒙古学界仍然引起了种种猜测和争议。俄国蒙古学者瓦巴托尔德认为这段文字中的牧马人代表贵族阶层,笔羊人代珍贫民百姓,并由此得出了成吉思汗是贵族运动的代表,札木合是民主运动的领袖的结论。这种解释在国外蒙古学界得到不同程度的赞同。台湾蒙古学者札奇斯钦不同意这种解释,他在《〈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中写道:“斯钦生于蒙古,知牧羊亦闻马之牧人管理,但从未闻牧马者有何高于牧羊人之外。亦未闻马群之主人有何高于羊群之主人之处。更未闻二者之间有所谓贵族与平民之分者。马是草原动力之源,便马与羊群从不放牧于一起。故札木合之言,似以马群既应分开放牧,使使牧人各得其所,讽谕吾辈各有部属,何必混在一起,以致不能各展其长。”内蒙古学者道润梯步也认为,札木合的这段歌词仅仅是说“分开过,方便一些”。看来大家都认为札木合的这段歌词是一个隐喻,这没有分歧。引起分歧的原因之一,是对这一隐喻中的喻体,即札木合的这段歌词本身理解不同。而这段歌词正是我们这里要研究的对象。

    乌云达赉、阿尔达扎布在《蒙古秘史——还原注释》一书的注释中说:“札木合所说的这段话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认为,由于马体大腿快,以驻牧宿营地为中心看,放牧马群的半径要比放牧羊群大几倍。所以,马群应该在距离水源较远的地方放牧,羊群应该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放牧,这样马群和羊群既能吃上好草,又能喝上水。如果马群和羊群在一块牧地上放牧,宿营地距离水源的的话,马群吃不上远处的好草,距离水源远的话,羊群饮水会有困难”。他们对这一喻体所隐晦地告诉贴木真,就像马群和羊群不能在一块牧地上放牧一样,两个人应该分开各走各的路。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是符合《蒙古秘史》原意的。

    根据蒙古史学家们的研究,大约从九世纪前后,蒙古各部落先后进入蒙古高原,逐步完成了由狩猎向率牧业经济的过渡。到十一至十三世纪蒙古诸部统一前夕,畜牧业已成为蒙古各部落的主要经济部门,达到提供剩余产品的水平。在牧养牲畜的技术方面,游牧民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已经懂得按不同牲畜的生活习性,不同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水草牧地,分群放牧,专人管理。《游牧民歌》这段文字,正是这一时期蒙古人经营畜牧业生产的经验总结。

    有的学者确认为这段话是一段现成的韵文,但认为不一定是民歌。特别是那些把这段话二、三分句和五、六分句分别断为一个分句,把整个这段文字看作一、二分句构成一个完整句子,三、四分句构成一个完整句子,上下对仗的二句体结构的学者,都把这段话看作一条谚语。这种判断不能说完全不能成立,但从这段文字整体的音韵结构看,若将上下两段的二、三分句和五、六分句分别断为一个分句, 这两个分句的字数就会显多,与第一分句、第四争句不太相称。而如果将上下两段分别断为三个分句,不但每一句字数基本相等,而且第一段的三句句首押韵,第二段都押韵,上下两段在不同的头韵上重复相似的音韵结构和相近的内容,形成复沓。这种音韵结构完全符合古代蒙古民歌分节歌的特点。

    其实,把札木合这段话看作民歌或谚语,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同一题材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加以表现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很可能札木合的这段话在当时以谚语歌和谚语同时流传,也可能开始以谚语歌流传,后来转化为谚语。总之,在以《成吉思汗的箴言》为代表的谚语格言十分丰富的十三世纪,反映同样内容、发挥同样作用的谚语格言歌肯定也在普遍流传。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