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道教/正文
示疾仙逝别众生 下暑之后,大雨屡至;但,太阳一蒸发,愈加炽热。
自从琼岛变为道院,打柴捕鱼者绝迹。数年,湖中禽鱼大量繁殖,每年各个季节游人往来不绝,斋余之时,邱师乘马到琼华岛游赏,每天去一次。六月二十一日,生病未去,于长春宫(天长观)之东溪洗浴。二十三日,有人报告巳时午时之间(上午九时至下午一时),因为雨水太暴,太液池南岸崩裂,水流入东湖,声闻数十里,湖中养的各种水生物,全都随水而去,湖池枯干。古北口处的大山也塌方了。邱师闻听之后,初无言,等了好长一会儿笑着说:“山倒池枯,我要跟它们一块走啦!”
七月四日,邱师对弟子说:“过去丹阳真人马钰曾给我留下这样的授记:“我去世之后。全真道教会有很大的发展,四面八方处处化为道乡,信奉道教的愈来愈多,你正好是在这一阶段管事没,道观都由皇上赐给匾额,得到帝王的重视。又面临主持大的宫观,还会有使者佩带皇上发给的符节,乘驿马为全真道教办事。这时候,就是你功成名就,离开人世的时候了。“丹阳之话,一一皆都应验,就如同符节相合,纹丝不差。何况现在全真教门庭里边,各种干事的人员,里里外外全都齐全,我死去也没有什么感到遗憾的了。”
邱师生病于宝元斋,一日数次入厕。谁也找不到他,以为是躲在什么地方。门人弟子劝止之。邱师答云:“我不愿意给人添麻烦,你们也有思量视别诸种事理的能力,再说,睡卧养病有什么奇怪的!”七月七日,弟子又去请求,说:“每日斋会上,来的善人很多,希望邱师给众人以最大的仁慈,回到殿堂上坐一下,见见面,以满足人们瞻仰你的风采的愿望。”邱师说:“到初九这天,我去殿堂见他们。”这天午后,留《颂》云:“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没水长闲。微光见处跳乌兔,玄量开时纳海山。挥斥八纮如咫尺,吹嘘万有似机关。狂辞落笔成尘垢,寄在时人妄听间。”遂登上葆元堂,逝世。
葆元堂上,奇香满室。
弟子们拈香拜别,众人欲哭,临榻侍奉邱师的张志索、武志摅等人急忙制止。说:“真人刚才留下遗嘱,令门人宋道安总管教门之事,尹志平做第一副手,张志松做第二副手。王志明担负原有的职务,宋德芳、李志常做教门顾问,全真道规划各种事情时,找他们商量。遂把谢世之作《遗世颂》,举给大家看了一遍。看完,转交宋道安珍藏。宋道安又一次跪拜,接受了遗墨。
第二天黎明,大家穿上丧服,行吊唁之礼,奔来祭吊者有万人左右。
宣差便宜使刘仲禄听到邱师逝世的消息以后,十分惊愕地叹息着说:“真人朝见皇帝以来,君臣之间在治国安邦的见解方面一致。离开皇帝身边之后,国主衷心思慕,一刻也不曾忘记神仙。如今,邱师升天而去,得赶快向皇上奏报。“
从第二个”七日“开始,四方的道教人士、俗家宾客,从很远的地方前来吊唁,悲伤痛哭如丧父母。来求取法名者一天比一天多。一天,宋提举对李志说:”七月七日,您跟我一起受师之命,负责教门管理。法名等事,你就代写,用不着我一一去管,只盖我一个印章就行了。这件事你已经这样做了,姑且就这么沿袭着办吧!”
接着,清和大师尹志平从德兴回到燕京,行祭奠之事。
过了四十九天之后,宋提举对尹志平说:“我老了,不能维持管理教门的日常工作,你可以替我总领其事。”尹公再三推辞谦让,最后还是接受了他的委托。于是,不分远近,勤职事公,努力开展道教的工作。入会的善人、道众,不减往昔。
戊子年(1228)春三月一日,清和大师建议为邱师建立供人瞻仰的纪念堂,位置在白云观。有的人说:“工力浩大,储粮很少,恐怕很难成功。”尹志平说:“凡事都要往远处看,往前边想。跟大伙一块儿办事,应该多说写鼓舞士气的话,少说些丧气的话,这样才容易成功。一开头就用各种困难吓唬大家,事情就办不顺畅。只要办事不徇私,同事们都用力,哪有办不成的!何况老师的遗德还在人们心中,四方民众睡所想看一看他的塑像,愿意来观中瞻仰。花费问题,不必大量派人串街走巷去化缘,会有人自愿出钱出工,大力资助,使之建成这一纪念堂。退一步想,万一事情发展不顺利,庙产钱财全部花净,我们各持一瓢,求善人施舍,也会有人资助的。只要修起这座纪念堂,就符合他们的愿望。
宣差便宜使刘敏公,听说要建立邱真人的纪念堂,很高兴,极力赞助其事,他推举通真大师鞠志圆等人管理督促这一工程。自四月集中丁壮使役之人,清理了地皮,建立了基址。很快有平阳、太原、坚州、代州、蔚州、应州等道人二百余,前来送粮助力,以师死徒继的精神,建造邱真人的纪念堂。施工四十天,经五月、六月至七月,大功告成。其间以财力物力人力支持建造该堂的人士,因数目太多,不能做到一无遗漏地记载下来。议论的人们说:“纪念堂建造得这么快,虽然是由于人们勤快,但也是圣贤在暗中加以扶持,才能搞得这么好、这么顺当。”
大家约会好,在七月九日,举行盛大的仪式,礼葬仙师。原在六月间,即淫雨不止,大家都担心妨害葬礼的完成。过七月初一,遂临晴雯,人们的心情和畅喜悦。葬礼的前一天,大家燃香于灵前,订下规章制度、具体作法。以严格的纪律来约束徒众。到打开灵柩,邱师的容貌肤色跟生时一模一样。远近来的王爷、贵族、官吏、平民、僧尼、善人、民众、共瞻仰了三天,每天上万人,都额手称庆叹其神奇。接着,盛传四方,人民倾心归向道教,来敬奉香火者,不可胜计。
长春宫作奉安道场三昼夜,备斋十日。
八日辰时(上午七点种到九点钟),一只玄色(赤黑)鹤从西南飞来,很快又有白鹤跟着飞来。人们都向天空仰望,觉得奇怪。
九日子时(夜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后,宫内设灵宝清醮,遍请诸神,大醮之后,藏仙蜕(真人遗体)于堂地下石椁中。香气芬芳,移时不散。临午作斋,道士们戴黄冠穿羽服念经,坐席上来参加葬礼的官吏、儒绅、学者数千人。还有信奉道教的站立的群众万余人。葬礼隆重、盛大。安葬之后,翌日又降大雨。人们慨叹说:“上天之道与人们所作所求,两相应和,天上和地面谐和一致,了此安葬大事,如不是邱师道德纯真完备,通于天地,达于神明,上天和神明能够这样报答吗?诚非人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居于要津的代理行省宣抚使王巨川(咸阳望族),平素就仰慕道家清净无为之思想,近年又与大宗师使王巨川(咸阳望族),平素就仰慕两相映照。他们政治观点一致,脾气也合得来。眼下,王公对邱真人的崇拜、敬仰之诚,更超过往日。遇上这桩丧事,他自任主持人,在京城内外,屯集精锐部队,以备不测。一直到参加葬礼的人们全部散去,没有发生一点惊扰之事。于是,王公亲自为纪念堂题匾:“处顺堂”。题其观曰“白云观”。
邱师作诗写文章,开始不打草稿,临写时一挥而就,以后再有请题文字者,有时照写一遍或者临时改一下,添几个字,去几个字。所以,句子不完全一样,也不是专门保存在一个地方。 邱师曾在夜间闲谈告诉门徒说:“古代得道高人,见于书传者,简单、粗略,事迹不详,因而得不到流传。根本没有记载,因而不为人知者,多得说不过来。我屡次对你们列举近代得道之人的事迹,都是耳濡目染亲自接触者,他们的所作所为,事迹甚详;他们所谈之道义十分深刻,有空闲的时候,应当写出《全真大传》,以传后人。师既逝世,虽然口头叙述过一些梗概,而后之学者,尚未见其成书。太可惜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