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风俗/契丹/娱乐民俗/竞技游戏/正文
角骶(跋里速)——契丹式摔跤 摔跤在秦汉时期称为“角抵”、“角骶”、“角力”等,是从古代一个民间舞蹈演变而来的。据有关专家考证,我们现代的中国式摔跤正是源出于契丹族和蒙古族的角力。
辽金时期的摔跤又称做“跋里速”戏(即角骶),上承自匈奴、柔然等。契丹人酷爱角骶,因为角骶运动在辽朝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娱乐活动,而且也倍受重视,它不仅是一项竞技活动,也是一种在宴会、集会上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经常是做为精彩的压轴节目而安排在最后出场。辽朝廷每年的春夏两季都会举办““跋里速”戏”,不但契丹人会参加,也有很多汉人加入到这项活动中来。有记载称,辽朝的死刑犯在被处决前所玩的娱乐中就有“角骶”这一项。
那么,究竟“跋里速”戏是一种怎样的竞技游戏呢?北宋人张舜民曾在《画墁录》中记载契丹人角力:“角触以倒地为负,两人相持终日,欲倒而不可得。又物如小额,通蔽其乳,脱若褫露之,则两手覆面而走,深以为耻也”。这段资料说明,契丹人在摔跤时穿有短袖上衣而且胸前还有一件遮乳物,很可能后来就演变为现在蒙古族摔跤手所穿的“卓铎格”了。另外在比赛规则上,我们可以确知契丹人的角力游戏是以“倒地为负”的,这与宋代相扑以速度决胜负是不同的,但是却与今天中国式摔跤和蒙古族摔跤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
1931年在辽阳发现了一只八角形陶罐,罐腹绘有八幅小儿角骶图,虽然是小孩的角骶游戏,但我们也可以据此推知成年的契丹人摔跤的情景,这一珍贵的文物为进一步研究古代契丹族摔跤服装和摔跤比赛的实际情况,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形象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