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人物/帝王篇/正文
奕泞-清朝咸丰皇帝 爱新觉罗·奕宁,生于1831年,死于1861年,清朝第七世皇帝。1850-1861年在位。年号咸丰,庙号文宗,为清宣宗道光的第四子。道光三十年正月即位,时年二十岁。在位期间,签订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61年病死热河。
咸丰继位后,面对的是国内四分五裂、国外是西方列强,国库空虚,军伍废弛,吏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众起义此起彼落。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村爆发,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这样的国态。年轻的咸丰颇思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尽管他宵衣旰食,日理万机,局面还是越来越坏,内忧外患,当了十一年的皇帝,竟没有一天太平日子,面对无情的现实,他无可奈何的走上逃避现实的道路,自我沉醉使他只活了三十一岁离开了浑浊的世界。
奕宁即位后,国家已经处在四分五裂的局面,他很想拯救国家,但为时过晚。国内,起义军频频爆发,不久,震天动地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又进军湖南、湖北,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起义军攻克南京建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国外,西方列强看到清政府软弱无能,以“修改条约”为名,准备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也在中国东北兴师动兵,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
为了挽救国家,咸丰帝采取除弊求治的办法,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咸丰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他罢免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员耆英。
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广州。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首先应该研究怎样与英法联军作战,反而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英法联军更加肆意妄为,《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列强不满意,蓄意重新挑起战争。咸丰皇帝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
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战争中,英法侵略军被清军击败。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进攻北塘,咸丰帝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竟然命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奕訢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咸丰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内,卒年31岁,葬入清东陵的定陵。有子女3人,子2人,女1人。是清朝有子女皇帝中最少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