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游牧游猎民族概述/正文
浅谈《蒙古秘史》的历史地位 《蒙古秘史》这本古书大约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800多年中,许多的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的专家对这本书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也投入了他们毕生的精力去研究这本书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到底这本古书在元朝时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对之研究不息,从我查阅了大部分的资料和相关文献来看,由于各位专家对之文体的定位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尤其是对《蒙古秘史》的历史定位问题,产生了许多分歧,鉴于此,在这里我主要是讨论如何定位《蒙古秘史》及它的历史地位。
我从下面的几个部分对此进行分述
一、《蒙古秘史》简介
《蒙古秘史》是(蒙文)的汉译名称。古代译为《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又称《元朝秘史》,简称《秘史》。
《蒙古秘史》的作者佚名;成书年代:在书中提到的是鼠年七月,至于是那一年鼠年,众说不一,因为当时的蒙古采用十二生肖纪年,所以十二年为一轮回,就可能推算成书的年代有下列几种:1228年、1240年、1252年、1264年、1276年、1324年等说法。成书地点在蒙古高原的克鲁伦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蒙古秘史》版本有许多种,因为该书是经过多次增修补订而成的,所以据史料记载,有以下几种:
《蒙古秘史》(《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畏吾体蒙文;
《元朝秘史》明洪武间,汉字音写本、十二卷;
《元朝秘史》明永乐间《永乐大典》本、十五卷;
《元朝秘史》1908年古堂本;
《元朝秘史》1936《四部丛刊》本十二卷;
《元朝秘史》1962年苏联东方文献出版社影印本;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四部丛刊》本为最好的版本。
1、秘史的研究概况
《蒙古秘史》从问世以来,中国学者把它作为研究的对象,例如:明初对《秘史》的汉字音写就是一种研究;而国外学者从19世纪开始研究《秘史》,1866年,俄国的学者帕拉迪刊布了俄文注本,此后,有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在研究。据日本学者原山煌的《元朝秘史有关文献目录》一书中提到研究《秘史》的相关文献多达361篇。因而形成了一门研究“秘史学”的科目。
现今保存下的《蒙古秘史》既不是吾体蒙文原书,又不是古代文言文写的史书,也不是用现代汉文记载的,现今保存下来的《秘史》是一部奇特的史书,有别于一般的汉籍,后来一些研究人员为了方便研究,就把全书分为12章282节。
当时,蒙古古代史官把记载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历史书一般称为“金册”、“简册”,或称“脱卜赤颜”。《蒙古秘史》即是经过文人史官多次的增加修改而成的一种“脱卜赤颜”,它主要记载了成吉思汗历代祖先的事绩和家谱档册,还有当时的社会状况,军事、经济、文化政治、教育、医疗等内容。
2、《秘史》的书名由来、为什么又叫《元朝秘史》呢?
那时,13世纪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北京,皇帝祖先被称为“黄金家族”,所遗留下的家谱档册,世袭谱册称作“金册”,均珍藏于皇宫之中,历代皇帝皆如此,还有记载当时元朝社会状况等,在元朝末年,明军北代,围攻大都(今北京),元末皇帝元惠宗妥欢帕睦尔仓惶逃离大都,来不及携带此文献,后被明军保存,朱明王明仅用331天的时间就编篡了《元史》,最主要的文献材料来源于元朝王室内的那些金册。由于藏于此书的地方在皇宫内,不仅外人看不到,就连朝廷中的一般史官也未曾见过,保存的比较秘密,所以人们把它称为《蒙古秘史》,又因为是记载元朝的变化发展的,所以又称《元朝密史》。
3、《元朝秘史》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
《秘史》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蒙古古代游牧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时间上讲,从蒙古民族图腾、成吉思汗的远祖,一直写到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汗在位时期。从地域角度,横跨蒙古高原。全书内容共分12章282节,大致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一是成吉思汗先祖的谱系;二是成吉思汗本人一生的活动历史,三是窝阔台汗的活动历史。蒙古社会中,蒙古人是怎样生活的?它的社会组织又如何?军事活动有哪些?古代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又是怎样?《蒙古秘史》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作了详细记载。
二、《蒙古秘史》的历史定位
1、秘史的历史性和文学性
我国和蒙古国学者在传统的文史不分观点的基础上,基本持历史、文学双重性的观点。蒙古国学者沙那楚克道尔吉在策达木丁苏荣编译的《蒙古秘史》序言中说:“此书不但是蒙古历史的重要著作,也是蒙古文学的纪念作品。”策达木丁苏荣在其编译的《蒙古秘史》导言中说:“这书是蒙古史独一无二的巨著之外,并且也是显示蒙古人民聪明才智的辉煌文艺作品。”我国《秘史》学家额尔登泰、乌去达赉、阿萨拉图、道润梯布、巴雅尔在《关于蒙古秘史的作者和译者》一文中说:“从史学角度看,它是古代蒙古史的的三大史料之一,但对成吉思汗时代史实的记载比起其他两部来最为具体,最为详备。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又是一部堪与汉族的《史记》、《左传》、《战国策》相比美的文学作品,是蒙古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大多数的学者同意我国、蒙古国以及其他国家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秘史》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性。历史学家从史学角度研究《秘史》的历史性,倾向于把《秘史》看作历史著作;文学家从文学角度研究《秘史》的文学性,倾向于把《秘史》看作文学作品,虽然都无可厚非,但是,要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全面地认识和评价《秘史》,起码应看到《秘史》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性。所以,我们把《秘史》作为蒙、元时期的一部历史文学著作纳入文学史中。“历史文学”作为偏正结构的复合词组,其中心词虽然是文学,但这只是表明我们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秘史》的文学性,并不是倾向于把《秘史》基本看作文学作品,更不能忽视它的历史价值。
2、秘史的抒情性
《秘史》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不仅通过它记述的形象性自然流露出来,而是常常专门展开抒情的篇章,以作者的口吻或作品中人物的口吻将内心的思想感情直接抒发出来,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塑象,以情咏史的目的。《秘史》这种浓厚的抒情色彩,不但是一般史书所没有的,甚至也是一般的叙事文学作品所不及的。所以,《秘史》的抒情性是《秘史》文学性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
《秘史》的抒情,有的是作者直接的抒情,这种抒情不是很多。更多的是作者借作品中人物口吻的抒情,这种抒情有双重性,它直接抒发的是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但归根结底还是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秘史》中还有一部分是叙事的,主要是韵文叙事中的抒情,或者说韵文叙事中蕴含着强烈浓郁的抒情成分。这种韵文叙事中的抒情也有作者和人物,直接和间接两种,归根结底也是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秘史》中抒情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以往的研究者有从体裁来分其种类的,如祝词、赞词、叙事诗等。基于我们对《秘史》历史文学体载统一性的认识,我们认为根据作者有的思想倾向,将《秘史》中的抒情概括为赞颂、谴责、明誓、讽刺、悲叹五类比较妥当。
《秘史》中赞颂的抒情篇章是很多的,其中绝大部分是对杰出的英雄人物、将领、武士的颂歌,也有少数对神的颂歌。对杰出英雄人物的颂歌,大家引证比较多的有作者对带领儿女艰难度日的诃额仑夫人的赞颂,例如:
诃额仑夫人生来是贤能的夫人,
养育她幼小的儿子们,
端正地戴上因姑冠,
沿着斡难河上下奔走,
拣些杜梨山丁日夜糊口。
诃额仑夫人生来是有胆识的夫人,
养育她有福分的儿子们,
拿着衫木橛子,
沿着斡难河上下奔走,
剜红蒿野葱养育儿女们。
这一段叙述了诃额仑夫人艰难渡日养家糊口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诃额仑夫人的敬佩之情和高度的赞美精神。
对将领、武士的赞颂,比较典型的有成吉思汗分封嘉赏众功臣时对主儿扯歹、忽必耒、忽难,阔阔搠思等众将以及宿卫的赞颂,其中对宿卫的赞颂采用民歌的复沓手法,回环叠唱,感情真挚而绵长,例如:
在黑暗阴黑的夜里,
环绕我穹帐躺卧,
使我安宁平静睡眠的,
叫我坐在这大位里的,
是我的老宿卫们。
在星光闪耀的夜里,
环绕我宫躺卧,
使我安枕不受惊吓的,
叫我坐在这高位上的,
是我吉庆的宿卫们。
在风吹雪飞的寒冷中,
在倾盆而降的暴雨中,
站在我毡周围从不歇息的,
叫我坐在这快乐席位里的,
是我忠诚的宿卫们。
还有《秘史》中谴责、明誓的抒情篇章也是不少的。谴责的抒情除前面已经引述的诃额仑母亲对少年铁木真,合撒儿射杀同父异母兄弟的愤怒谴责外,比较典型的还有成吉思汗对王罕,札木合,阿勒坦,忽察儿,桑昆等人反复背信弃义的谴责,其中有的虽不是韵文,但强烈的感情溢着全文,颇具有类似于声讨叛逆的檄文。还有札木合临终前的悲叹诗,都是研究者经常提到和引用的。这也是一段带有感情色彩的诗文。
还有赤勒格儿孛阔自讽的一段话:
黑老鸦的命木是吃皮剩谷的,
竟想吃鸿雁、仙鹤;
我这不成器的赤勒格儿,
竟侵犯到尊贵的夫人!
给全篾儿乞惕人带带祸患的罪孽,
已经降临到贱民赤勒格儿头上!
想逃我这仅有的一条命,
钻进幽暗的山缝,
可是哪有躲避的地方。
坏白超的命木是吃野老鼠的,
竟想吃天鹅,仙鹤;
我这服装不整的赤勒格儿,
竟收押了有洪福的夫人!
给全篾儿乞惕人带来灾难的罪孽,
已经降临到枯干的赤勒格儿的脑袋上!
想逃我这羊粪般一条命,
钻进幽暗的峡谷,
可是哪有遮当我的围墙。
不少学者认为赤勒格儿孛阔的自讽诗是一首民间的讽刺民歌。但也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从《秘史》叙述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看,它和札木合临终前的悲叹诗一样,都是《秘史》作者采用民歌形式,以作品中人物的口吻所创作的抒情诗章。这些抒情既符合人物的思想行为逻辑,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物以及他们所参与的历史事件的评价、感怀。
以情感人,是文学艺术和形象结合在一起的根本特征;直接的抒情当然会使这种特征更强烈,更集中,更突出。正是读了上面一连串的抒情篇章,读者才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了成吉思汗、札木合、王罕、诃额仑夫人等历史人物,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历史。从整个《秘史》的全书来看,多数专家一致认为,其书的作者当时创作这部史书著作的时候,本意并不是把《秘史》作为文学作品来创作,也无意要塑造审美的艺术形象,但是,由于《秘史》作者是生活在当时那个时代,思想文化、政治斗争经验、生活阅历十分丰富,观人意事极其敏锐,同时运用了当时人民群众表情达意的各种口头文学体裁,所以下笔有神,文情并茂,人物事件,形态毕现。从今天艺术审美的观点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秘史》作者运用形象的抒情文学手法,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
3、秘史的人物形象性
(1)成吉思汗
是《秘史》记述的中心人物,从他的诞生写到他的去世。成吉思汗诞生前的家谱叙述就像一个序幕,成吉思汗去世后的窝阔台继位就像一个尾声,整部书围绕成吉思汗展开,集中记述了他统一蒙古以及南伐西征的英雄业绩。对于他的青少年时代,作者采用简略的记事笔法,选取典型事件描写他的坎坷遭遇和不屈不挠的性格。从他开始称汗,肩负起民族统一的历史重任以后,作者通过对一系列不同性质的战争,战争中人心的向背——部落的分裂组合,民族统一后国家政体的创建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军事活动的描述,在矛盾斗争中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思想品德、性格情操。
成吉思汗首先是一位推动时代前进的政治家。当时代把统一的历史任务提到人们——特别是奴隶主贵族面前的时候,成吉思汗敏锐而深刻地认识到不是你统一我就是我统一你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要想不被别人统一自己,而是自己去统一别人,必须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承认阶级分化的现实,广交“那可儿”,多方联合“安答”,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他结交了“四杰”、“四狗”等许多出属民、奴隶的“那可儿”,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生死与共,他千方百计联合克烈部的王罕、札答阑部的札木合等旧“安答”,不断扩大新“安答”,甚至和敌人金国结成暂时同盟,不失时机地打击和消灭自己的敌人。在结交“那可儿”、“安答”的时候,成吉思汗一贯奉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忠诚、信义的道德原则。他不但自己坚守忠诚,信义,而且对于不忠,不诚、不信,不义的人事嫉恶如仇,严惩不殆,使自己成为忠诚,信义的一面旗帜,吸引着四方八面的骑士,英雄。当他创造了一定条件,氏族内部推举他当汗的时候,尽管他年仅二十八岁,还是勇敢地登上了汗位,并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创建新的政体。当他最终统一蒙古诸部,建立蒙古汗国的时候,他兑现和实践了与众“那可儿”、“安答”的誓言,不论他们的出身地位,只看功绩大小,分封九十五千户,颁布大“札撒”,制定了新法律制度,最终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成吉思汗同时是一位战略军事家。在战略上,他善于审时度势,在各个部落犬牙交错的复杂斗争中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取得最后胜利。“对毗邻的克烈部,他利用王罕与他父亲的世交关系而谦称‘义子’,委曲求全,避免被对方吞并;他极力同另一个强大对手札木合维持‘安答’关系,处处拉王罕与之抗衡。首先把世仇篾儿乞部,泰亦赤兀部的主力‘像吹灰似地’消灭了,接着又调转头来,一举歼灭了富强的塔塔儿部,声威由是大振。这时,克烈部虽然在蒙古各部中居于雄长地位,但是由于它首领暗弱,老大腐朽,已经成为民族统一的极大障碍,理所当然地成为成吉思汗新的斗争目标。成吉思汗利用札木合同王罕的不和,在重创敌军后又立刻遣使陈情,麻痹对方,然后采取突袭的战术消灭了克烈部,王罕父子仅以身免。至此,蒙古草原上能够同成吉思汗相匹敌的,只剩下札木合的札答阑部和文化发达的乃蛮部。他们为了自保暂时地结合在一起,但札木合几遭挫败,已成惊弓之鸟;乃蛮部的塔阳汗又秉性怯弱,不能成其大事。成吉思汗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利用敌人同床异梦而又战和未定的心理,一鼓作气猛攻乃蛮部和札木合联军,大获全胜。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蒙古民族统一战争,便以成吉思汗的最后胜利而告终。”在战术上,他谙熟草原骑兵的性能,精通作战兵法。“他的十三翼骑兵部队组织严密,适于作长途行军和闪电式袭击。有的用强攻聚歼敌人主力,有时设疑兵掩护退却。有时是不间断地掩杀穷追,使敌军无喘息之机;有时又在佯攻之后退兵数百里,乘敌松懈突然返回杀入敌阵。在草原戈壁上会战,在草始森林中追逐‘林木中百姓’,以及攻打要塞居庸关和坚固的城池,都能够因地制宜,相机行事,采取不同的战法。特别是歼灭乃蛮部一役,更是成吉思汗运用各种战术制胜经敌的生动范例”。
成吉思汗具有领帅的许多素质。他性格坚强,不屈不挠;遇事冷静,胆识过人;行动果断,灵活凶狠。他幼年丧父,家业破败。在重振家业,完成统一大业的一生中,他里里外外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被同宗的泰亦赤兀人追剿搜捕,逃荒度日;被三姓篾儿乞偷袭营寨,九死一生;合兰真沙陀之战失败,损兵折将,部众离散,几乎陷于绝境......但是他从不屈服,从不放弃斗争。合兰真沙陀之战,成吉思汗带领伤残殆尽的少数人马且战且退,当他看到年轻的三子窝阔台脖劲为箭所中,淤血凝塞,从将孛罗忽勒用嘴吮咂,嘴角挂满血迹,眼泪都流下来了,但是他反复重复的一句话是“如敌人前来,就厮杀!”建国后,勋臣蒙力克父子八人,特别四子大萨满贴卜腾格里居功伟傲,妖言惑众,招聚起“九种语言的百姓”,拉拢成吉思汗的部属,公开与成吉思汗分庭抗礼。当政权易手已成燃眉之急时,成吉思汗果断行动,将通天的神 贴卜腾格里处死,当面训斥蒙力克道:“你不知劝戒你儿子们的品德,意想与我等齐,所以大祸临到了贴卜腾格里头上,若知道你性情如此,早应将你像札木合,阿勒坦,忽察儿等一样的处分!”蒙力克父子的篡权阴谋遂被粉碎。成吉思汗晚年,对于确定汗位继承人的处理,充分表现了他遇事的冷静和驾驭事态发展的艺术。经过多年观察,他早已经选定三子窝阔台继位,但是他怕直接提出遭到长子的次子的联合抵制,所以先引发了长子和次子之间的一场斗争。性如烈火的次子察阿歹首先发难,揭发术赤的“阴私”,阻止长子术赤毛遂自荐,术赤起而抗争,以至“两个人彼此揪着领子”,准备搏斗大臣孛斡儿出,木华黎跑上前去拉架,德高望重的阔阔搠思站出来追述创业的艰难,母亲的养育之恩,教训察阿歹。成吉思汗一直“坐在那里不放声”,静观事态的发展和群臣的反应。经过察阿歹发难,术赤不宜继位已成定局,同时察阿歹的能力也遭到术赤的否定,这是成吉思汗仲裁的最好时机。这时他才公开阻止察阿歹,承认术赤的长子地位,缓和了紧张局势。然后顺水推舟,在察阿歹向术赤表示了团结效命,并推戴了窝阔台为尊之后,他便把话题从“由谁继位”自然地转到了窝阔台“如何继位”的问题上。后来的事实证明,成吉思汗的选择是正确的。
作为一个奴隶主贵族统治者,部落战争的胜利者,成吉思汗和思想性格中不可能没有凶残,冷酷,甚至伪诈的一面。《秘史》和《秘史》的作者值得称道之处,正是在于没有掩饰隐讳这一面,如实记载,使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成吉思汗一个活生生的成吉思汗。少年时,他眼睁睁射杀了同父异母兄弟;称汗不久,他伙同别勒古台活生生折断了不里孛阔的腰脊;因篾儿乞人曾经掳过他的妻子,战胜篾儿乞后,他“把他们的胸膛穿透了”,“把他们的肝脏捣碎了”;因塔塔儿子是杀害祖先父辈的世仇,消灭塔塔儿部后,他“把那些车轴高的塔塔儿人都斩尽杀绝了”。致死不里孛阔,处死贴卜腾格里,消灭克烈部,乃蛮部,他都使用诈术。当札木合的随从将札木合到他的帐下,他表示还愿和札木合做“安答”的一番仁义言词,明显也是客套话,是为了把札木合从道义上最后摧垮。
(2)王罕和札木合
王罕,本名脱斡邻勒,克烈部首领。草原各部中克烈部势力最强,王罕威望最高。金国将他封为王罕,妄图通过他号令北方草原各部。成吉思汗崛起时依靠他,将他认做“罕父”。《秘史》作者通过成吉思汗对他的谴责,追述了他继承父亲汗位时追杀自己同胞兄弟的恶行和因此而陷入困境的历史。进入老年后他更加昏庸腐朽,常常见利忘义,贪图小惠,遇事左右摇摆,优柔寡断,在剧烈的部落战争中受人牵制利用,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管束不住。在与成吉思汗联盟对付乃蛮的战争中,他明知儿子桑昆倒戈偷礁成吉思汗是背信弃义,却无法制止,一味迁就。在取得暂时胜利之后,即摆酒庆贺,失去了防备,先为成吉思汗的陈情所麻痹,后为合撒儿的诈降所蒙骗,终于反被偷袭,张慌出逃,不明不白死于乃蛮哨兵之后。
札木合是札答阑部首领,按世系也属孛儿只斤氏族,但他的祖先是外氏人的半腹子,父系血统和成吉思汗不同,他和成吉思汗一样,都是看清时代发展趋势的奴隶主贵族,带兵打仗的军事才能也仅在成吉思汗之下。他两次和成吉思汗结为“安答”,协助成吉思汗消灭了篾儿乞部。成吉思汗称之汗后,他也曾被哈答斤等十一部推为“古儿罕”,两度组织起数万人马,与成吉思汗对抗。他是成吉思汗的主要竞争者。但是他的品德远在成吉思汗之下。他为了攫取和占有更多的牲畜财富,不但掠夺其他部落,而且常把本部落的百姓抢劫一空。他极端残暴,嗜杀成性,对战败部落不分老弱妇孺,动辄抢光杀光,甚至“把赤那思族的孩子们煮了七十锅,又砍下捏兀歹族人察合安兀阿的头,拖在马尾上回去”。他两面三刀,不守信义,口密腹剑,阴险诡诈。阔亦田之战他投靠王罕后,一面在王罕面前说成吉思汗的坏话,挑动桑昆说服王罕除掉成吉思汗,一面又将王罕用兵无方的情报暗通成吉思汗,叫成吉思汗不必害怕。克烈部灭亡,他投奔乃蛮塔阳汗后,一面和乃蛮组成联军对抗成吉思汗,一面又用成吉思汗兵强将勇恐吓胆小懦弱的塔阳汗,瓦解其战斗意志,并同样把塔阳汗已吓昏头的情报送与成吉思汗他虽然在各部势力间周旋转移,言无言,行无果,像游鱼一样不可捉摸,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即削弱和搞垮别人,自己称汗。最后当他的一切努力归于失败,被随从解送至成吉思汗帐下,成吉思汗仍客气地请他做“安答”时,他射绝了邀请,诚恳地承认为自己的失败,衷心地赞颂了成吉思汗的成功,请求尽快赐他一死,说:“‘安答’赐死的时候,请不要使我流血而死。死后请将我的骸骨葬于高地。我必永远佑护祝福你的子子孙孙。”颇有几分悲壮感,显示出一个奴隶主贵族自尊自爱的人格美。
(3)诃额仑夫人
诃额仑夫人是《秘史》倍加赞颂的一位伟大女性。她是在成亲的路上被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抢婚回家的。《秘史》对她的第一笔描写是“容颜特别美丽的贵夫人”。她被抢的路上,心中思念牵挂着新婚的夫婿,一路哭诉,悲痛之情“把斡难河水都震起波浪,把山谷森林都震出回音”。
在也速该把阿秃儿家中,她生下四男一女。可是在长子铁木真只有九岁,下面三个儿子七岁、五岁、三岁,最小的女儿还在襁包中时,丈夫被塔塔儿人害死,一大堆孩子和家业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也就在这时,“崇敬”的泰亦赤兀人趁人之危,遗弃了她们的孤儿寡母,又把铁木真父亲收聚的百姓带走。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诃额仑夫人没有被压倒,也没有被吓倒,她扛起象征孛儿只斤氏族的旗,单人匹马,堵截住离散的百姓。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但是那些被拦回的百姓,终因不能安顿,还是随着泰亦赤兀人迁徙走了。部落星散,家业凋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面对危难,诃额仑夫人没有灰心丧气,她怀着兴邦复国的希望,默默地挑起了培育儿女的重担。这又是何等坚毅的精神。
成长中的儿子们,甚至建邦立国之后,都不能让母亲事事放心,有时也发生骨肉相残的悲剧。每当这时,诃额仑母亲总是义正词严地教育训导他们。分封千户后,当成吉思汗听信蒙力克父子 告皇北合撒儿将要“执掌国政”的妖言,要处治合撒儿时,诃额仑夫人“用白驼驾车,连夜起行,日出时刻到合撒儿处……盛怒盘坐,出两乳置膝上,问道:‘你见了吗,这是你吃的乳。合散儿何罪,你自将骨肉残毁。初你小时,曾吃了我这一个乳。……惟合撒儿将我这二乳都吃了,使我胸中宽快。为那般所以铁木真心有技能,合撒儿有气力,能射,但凡百姓叛的,用弓箭收捕了。如今敌人已尽绝了,不用他了!’太祖见母亲怒息了,即说:‘怕也怕了,羞也羞了。’说罢,遂退。”这是何等宽广的母爱。
《秘史》作者是以崇敬的笔调从多方面描述了诃额仑母亲美好的心灵,坚强的性格,坦荡的胸怀,伟大的母爱。可以说,因为有了伟大贤明的诃额仑母亲,才成就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叱吒风云的丰功伟业。
《秘史》中还有不少人物,如文静而有见识的孛儿贴夫人,忠诚勇敢的孛斡儿出、胆小懦弱的塔阳汗,阴险奸诈的桑昆等等,形象也都是很鲜明的,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细述。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秘史》是真实反映当时事件的一草一木,所以成吉思汗、王罕、札木合等主要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不但真实鲜明,而且具有多侧面的丰富性,类似今天文学艺术界所倡导的“原型人物”,这就是《秘史》记述人物所取得的难能可贵的成就。
从以上三部分叙述了秘史的人物形象性、抒情性、历史文学性,从多角度、多元化地对刻画人物的形象性作了详细的说明,尤其对成吉思汗和诃额仑的描述,更为细致,在文中的抒情性方面,也从不同的人物来体面当时的感情,可以说表现的淋离尽致。而文中记述的秘史的历史性和文学性,也是我作为一名编辑要说的,秘史的确不仅是可以和《史记》等汉文学比美的史书,而且也是一本历史文学著作,所以在本文的第二段我也特别的提到过,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总述为《秘史》的文体形式特征是以散体为主、韵体为辅、散韵结合的一部历史著作,《秘史》的散体文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基本为叙事文。韵文约三分之一,主要为各种类型的抒情诗,也有一部分叙事诗。与文体的形式特征相对应,从文学作品的性质分类来划分,《秘史》可以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历史文学。叙事部分朴实清晰,详略得当,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富于性格特征,类似于白描手法。叙事中间,在人物矛盾冲突的某些关键时刻,事件进展的某些重要场面,作者或作品人物即打开情感的闸门,或赞颂,或谴责,或明誓,或讽刺,将激荡的感情一泄无余,使作品的节奏起伏跌宕。
《秘史》散体的叙事明显继承了本民族神话传说、谱系记事的传统(其中一部分韵体叙事借鉴了史诗传统),韵体抒情明显继承了祝赞词、民歌传统、但《秘史》的体裁形式决不是神话传说、英雄史诗、祝赞词、民歌等诸种体裁的综合。《秘史》作为蒙古族历史上第一部书面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作者在继承以往的文学叙事,抒情两方面传统的同时,在书面化的过程中,为适应新的创作内容,对传统的诸体裁形式已经过了加工,提炼,改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统一的书面文学体裁——即历史文学体裁。所以,探讨《秘史》的历史文学体裁与以往民间文学叙事、抒情诸体裁的继承关系是正确必要的,但不能把《秘史》的体裁形式直接看作民间文学诸体裁的综合。至于《秘史》中记录了一部分祖先起源的神话、传说,行文中引用一些民歌、祭词、谚语、格言等现成作品,这是许多长篇作品中经常出现和存在的现象,它们完全从属于《秘史》统一的内容和形式,而不能把它们直接看作《秘史》的体裁形式,所以《秘史》的体载新颖、独特,是世界文化史中一部丰富的遗产。
最后,在我整理这部分内容时,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蒙古族最古老的兼有多种文体的历中文学典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这本书具有历史和文学双重性。
编辑:宇威
参考资料:《蒙古秘史》、《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