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萨满教祭祀、神歌/正文
满族萨满教的衰落 儒家文化和喇嘛教在满族社会中的流行,必然与传统信仰形成冲突,冲突的结果,导致了古老萨满教的衰落。
皇太极统治时期,开始对萨满教的活动加以限制。天聪五年(1631),他下令:“国中不得私立庙寺,……巫觋星士并禁止之。”(《清史稿》卷2《太宗本纪一》,第36页。)这里说的巫觋,即包括萨满在内。限制萨满教的活动,在皇太极统治的后半期,也就是他建号称帝、改元崇德以后开展起来。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正式下令:“凡人祭神还愿,娶亲,死人上坟,杀死,货卖,宰杀牛、马、骡、驴,永革不许。”(《清太宗实录稿本》卷14,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印。第13页。)并规定:“满洲、蒙古、汉人端公道士,永不许与人家跳神拿邪、妄言祸福,蛊惑人心。若不遵者杀之。”(《清太宗实录稿本》卷14,第13、14页)跳神、拿邪、杀牛马等牲畜祭袍,这都是萨满教的内容,显见这些禁令是针对萨满教的。从“若不遵者杀之”的严厉态度看,比起当年蒙古王公掀起的烧毁翁衮运动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曾有“多罗厄勒洪贝勒纪家下章京石汉,叫觋者精古打剪纸人九个,同一太监对七星下祈祷”,后经发现,“审实,议纪杀罪……石汉夫妻及精古打俱杀罪”(《清太宗实录稿本》卷38,第79页),而妃本人似乎并没有亲自参与此事。又如“正黄旗宁塔海牛录下苏拜,因其妻三次求神而把家产糜费净尽,……奏闻,苏拜夫妇应论死”(《盛京刑部原档》199号,第86页)。由此可见,皇太极的谕旨确曾被付诸实施。
那么,皇太极何以要采取如此严厉的措施?
首先,应是经济原因。新兴的清帝国在经济上还相当贫困。天聪年间朝臣的一份奏议说:“我国地窄人稀,贡赋极少,全赖兵马出去抢些财物。”(《天聪朝臣工奏议》,第10页。)作为农耕必不可少的牲畜长期紧缺,而萨满的跳神、还愿活动,特别是杀牲祭祀以及“烧饭”的陋俗,却使社会财富白白付诸东流,成为财政十分拮据的国家所难以承受的负担,所以必须大力制止。早在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即位之初,就已规定“国家大祀大宴用牛外,其屠宰马骡牛驴者悉禁之”(《清史稿》卷3,第24页)。到崇德元年(1636)更明确提到:“马、骡生与人骑乘者,牛驴生与入役使者,绵羊、山羊、猪、鹅、鸡、鸭生与入吃者”,“汉人、蒙古、高丽因善养牲畜,是以牲畜蕃多,我国不知孳息,宰杀太过,牲畜何由而多”(《清太宗实录稿本》卷14,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华印,第13页),痛感将这些牲畜杀掉祭把实在是太大的浪费。也就是在这时,皇太极还明确规定、“母猪不许杀”,从此以后满族祭祀用牲便改用公猪了。后世相沿成习,以致有人以为,满族祭祀用猪是沿袭肃慎人的旧俗,而不知其中的变迁原委。皇太极看到“我国殡葬之费太多”,因而明令禁止,只允许象汉入一样烧纸钱上坟。可见,提倡节俭,反对糜费,是皇太极限制萨满教的出发点之一
其次,也有政治上的考虑。清朝统治者在接触到汉族、蒙族和朝鲜族的先进文化后,深感自身宗教和习俗的某些落后和不文明。前面我们引到的那些有关压制萨满教的谕令,在后来的《清太宗实录》等官方史籍中均被删除,就是基于这一原因。因而,清廷将民间萨满教中保留的某些落后内容作为陋习,竭力革除;同时,还把萨满教中诸多仪式加以修改,力图使它能够以封建国家的“大礼”而登上大雅之堂。关于这一点,我们下面论述宫廷萨满时还要谈到。 。
从上述两个出发点来说,无论皇太极的主观动机如何,这种做法对清朝国家的巩固,对满民族自身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应该看到,皇太极对萨满教的态度在心理上是很矛盾的,反映在行动上,就在他对萨满教严加限制的同时,也并未停止宫廷内的萨满祭祀活动。如天聪九年(1635)“汗(指皇太极)·率诸贝勒、诸大臣在寅刻去堂子,对天烧纸钱,三跪九叩头后,汗回家对神袛叩头”(汉译《满文旧档》、天聪九年乙亥正月朔壬子日。)。沈阳故宫的清宁宫中,至今保存有他祭天用的神竿。在民间,他虽然限制萨满的活动,禁止奢糜,却也未曾完全取缔萨满教。推究其原因,作为一位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皇太极对汉文化的引入不免顾虑重重,因为传统文化的崩解,必然会危及清朝的统治。所以,他曾多次强调保持“国语骑射”的重要意义,以金朝女真人汉化为鉴,谆谆告诫子弟们不要忘掉本族的传统和风俗;而萨满教的信仰、仪礼,正是其民族文化中根源最深、渗透力最强的一部分内容,又怎么可能完全废弃呢?萨满教终于为满族统治者所保留并一直带入关内。当然,这保留于宫中的萨满教,已远不是努尔哈赤时期那纯朴的带有原始性的宗教了。
总之,自皇太极统治期间起,随着满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萨满教的确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
同样是信奉过萨满教的民族,满族与蒙古族的宗教信仰的变迁却导致不同的结局。前者,逐渐为汉族的儒家观念以及民间流行的各种一神教、巫教所濡化,失去了宗教信仰体系的完整性。后者则为喇嘛教所征服,走上了政教合一的道路。究其原因,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其文化曾受到西部突厥文化的影响,且与汉族的农耕文化差异甚大,彼此难以协调,从而易于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而地理位置介乎游牧与农耕区域之间,并以采猎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满族,却难以长期维持自身的文化特点。这不仅因为,采猎经济是比游牧经济更为落后的生产类型,难以提供稳定的社会产品,从而在经济上形成对外部农业社会愈来愈强的依赖;而且因为,满族在辽东一带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它在汉族、朝鲜族两个农业民族影响下由传统经济转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
的前提。满族由接受游牧文化转向农业文化自然不可避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