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历史/各民族部落的形成与演变/正文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鄂伦春


    “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其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的意思;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的意思。以前往往把鄂伦春与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统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才开始使用“俄罗春”、“俄伦春”或“鄂伦春”等名称。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代鄂伦春的氏族和部落居住比较分散,如居住在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人,清朝的鄂伦春特指这部分人,还有居住在漠河、呼玛和精奇里江流域的“玛涅依尔”氏族,人口是鄂伦春各部人口最多的一个氏族。又如曾居住在精奇里江、牛满江(即布列亚河)流域的“毕拉尔”人和曾居住在黑龙江下流及松花江沿岸的“满珲人”等都是属于鄂伦春族的。到1950年左右,才统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

    西起贝加尔湖,东至库页岛这一广大的黑龙江流域,历来是鄂伦春族及达斡尔、鄂温克族等民族游猎生息的地方,尤其是精奇里江流域,是鄂伦春族聚居区据《朔方备乘》中记载“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源以南,皆其射猎之地,其众夹精奇里江以居”。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沙俄开始侵入这一地区。鄂伦春族其中一部分被迫南迁到嫩江支流的多布库尔河、阿里河、甘河、诺敏河及额尔古纳河支流海拉尔河、根河一带,今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族,多数为这部分人。其余各部的鄂伦春人也陆续迁徙。

    关于鄂伦春族的起源,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学者主张源于钵室韦人,有的以为源于北室韦人,有的认为源于肃慎人等。关于哪一种说法更确切些,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由于清代以前,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都是被统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所以,鄂伦春的民族起源应和鄂温克族差不多,汉代时包括在挹娄(肃慎)这一统中,到元代时关于鄂伦春族的记载就比较多了,《元朝秘史》中统称生活在内外兴安岭的游猎民族为“林木中百姓”。明代称北山野人。清初,对生活在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流域的百姓称为“树中人”。关于鄂伦春族的详细起源请查阅鄂温克族的起源。

    鄂伦春族在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是“穆昆”之下的各个“乌力楞”。“穆昆”是鄂伦春语,即“兄弟们”或“同姓人”的意思。它是鄂伦春族同一父系血统人们的共同体。穆昆内严禁通婚,供奉共同的祖先神。“穆昆达”是穆昆内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的氏族长,负责氏族内的工作。“乌力楞”也是鄂伦春语,即“子孙们”的意思,是指同一父系所传的几代子孙。每个“乌力楞”都有家族长,叫“塔坦达”,负责家族内部的一切事务,主要是负责狩猎等生产。当然经过社会的发展,外来成员的加入,使“乌力楞”内的成员由单纯的血缘关系演变成地域性的村社组织,“乌力楞”的含义也变成“住在一起的人们”的意思了。再后来,随着许多不同氏族和不同民族杂居的村屯的出现,“嘎辛”逐渐代替了“乌力楞”。“嘎辛”是鄂伦春语村屯的意思。

    17世纪中叶,清政府将黑龙江南岸的鄂伦春族编为布特哈八旗。又按居住河流流域设“路”,“路”下又设“佐”。“佐”是行政、军事和生产合一的基层权利机构。每一两个氏族为一个佐,每个佐设佐领一人。清政府虽屡次更改对鄂伦春族的统治机构,但“路”、“旗”、“佐”的组织机构基本没有改变。

    17世纪40年代,鄂伦春族人民对以武力进犯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给予迎头痛击。清政府屡次征调鄂伦春兵丁巡逻边境。“九.一八”事变后,鄂伦春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20世纪40年代鄂伦春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现在他们已经实现了定居的生活,告别了狩猎,成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政府对鄂伦春族人采取了扶持发展的政策。1951年10月1日建立鄂伦春自治旗。该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东北部。境内多山,经济以林业为主,养猎业也比较发达。盛产木材以及猞猁、水獭、灰鼠等皮毛和黄芪、苦参、赤白芍、桔梗等药材。

    鄂伦春族经济是以狩猎为主,采集、捕鱼为辅的单一经济。长期的狩猎生活,使鄂伦春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而且对狩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莫日根”是好猎手的意思,在鄂伦春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和跟同语支的鄂温克接近,但不象鄂温克语因语音同化而产生那样多的长辅音。有较多的以复辅音开头的附加成分。动词有较多的体的形式。有关狩猎的词比较丰富。

    鄂伦春人心灵手巧,能够利用桦树皮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衣、鞋、盒、篓、桶、箱,甚至是轻巧的桦皮船。这些物品上有美丽的图案,轻巧耐用,精致大方。

    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们的传统音乐是以各种山歌为主要曲调的。这些山歌在鄂伦春被称作“赞达温”,它们曲调高亢、辽阔,并伴有延长音和颤音等修饰音。歌词大多是即兴之作。

    鄂伦春族人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

    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鄂伦春人口为6965人。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