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历史/各民族部落的形成与演变/正文
哈萨克族 在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中,哈萨克有“白鹅”的意思,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人”。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时,天山南北的乌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人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此后还与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12世纪)、哈剌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近代哈萨克族中还有乌孙部落。其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那时的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
哈萨克族使用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西南、东北两个方言。有关畜牧业的词汇很丰富。哈萨克语中汉语借词较多。哈萨克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是19世纪下半叶形成的,经前苏联两次改革,前苏联的哈萨克人与1940年采用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文字。1959年中国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执行。1976年8月1日起,已停止使用哈萨克老文字,全面使用新文字。哈萨克新文字有33个字母,其中9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
哈萨克男子服饰与游牧生活相适应。过去,服饰大多用牲畜或野生动物的皮毛制作。冬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六棱高顶帽子,称为吐马克,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这种帽子有极好的遮风雪、避寒气的性能。哈萨克男子的外套多是不带布面的羊皮大氅或大批袄,下身穿大裆皮裤。夏天,男子喜欢在衬衣外套上皮坎肩并扎上腰带,配上小刀。哈萨克妇女服饰样式繁多。已婚女子和未婚姑娘的头饰有明显的区别。
哈萨克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哈萨克忌食猪肉和非穆斯林宰杀的牲畜肉,还忌食死亡的牲畜肉。牲畜一般由男性宰杀,女性不可。
哈萨克族的重要节日有:纳吾热孜节(哈萨克人的春节)、肉孜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伊斯兰教的最大节日)。
哈萨克人的舞蹈具有浓厚的草原牧业生活的各种特点。舞蹈轻快有力,刚健苍劲,多用动肩、马步等舞姿,动律性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传统乐器有东不拉、库布孜和斯布孜合。东不拉是哈萨克族最普遍、最喜爱的乐器,大多数哈萨克人都会弹奏。东不拉一般有两根弦,是用羊肠制作的。东不拉音乐欢快热烈,热情奔放,节奏感极强。
马在哈萨克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哈萨克人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马背上。每个哈萨克人都以善骑骏马为荣耀,以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为自豪。名贵的伊犁马是他们的骄傲,伊犁马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公斤。步伐稳健,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适应高原地区的群牧生活。2000多年前因其矫健俊美被汉武帝誉为“天马”。赛马是哈萨克人十分喜爱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哈萨克族人口为110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