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人物/其他/正文


朱元璋是怎样削群雄、统一南北的?


    朱元璋占领集庆后,面临的局势是:东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北面有小明王,只有南面有元军。元军主力此时正全力和小明王作战,无暇顾及朱元璋。张士诚和徐寿辉都属反元武装,虽不属小明王系统,然而,他们的活动也都牵制了元军。这样,朱元璋的政权在东、西、北三面“围墙”的保护下,得以生存并稳步发展。

    利用这种有利形势,朱元璋仅仅用一年多时间,攻下了镇江、金坛、丹阳、常州、宁国(今安徽宣城)、江阴、常熟、池州(今安徽贵池)、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既保证了应天的安全,也为初建的江南政权打开了向外发展的通路,接着,朱元璋决定集中兵力南下,出击浙东、西的元军。

    军事上取得进展的同时,朱元璋接受徽州老儒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首先是巩固攻权的统辖区域;第二是发展生产,积蓄经济力量;第三是作长远打算,不急于称王,以免树大招风。这三条建议成为朱元璋在一个时期内奉行的基本方针,对他后来事业的发展有极大影响。他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供给军需;又建立管领民兵万户府,抽民间丁壮编为民兵,农时耕种,闲时练习作战。这种亦兵亦农的组织,发展了经济,提高了生产力,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不但完全解决了粮食困难的问题,加强了经济实力,而且由于取消了原来强征的所谓“寨粮”,减轻了辖区内百姓负担,深得民心,安定巩固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

    建立江南政权前后,朱元璋吸收了大量儒士到自己的幕府中来。每到一地,他都要访求招纳儒士,虚心向他们请教,如李善长、陶安、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都成为朱元璋智囊团的成员,对建立明朝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根植于传统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感到造反的出路是建立帝王之业,而要成功帝王之业,就要依靠富有儒家思想文化的儒士出谋划策和辅佐。因此他大力延聘各地儒士参加他的政权,为他出谋划策,共成大业。

    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到了应天。朱元漳大喜,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特地建造一所礼贤馆,安置他们,并且迫不及待地向他们询问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刘基立即陈时务18策,侃侃而谈。对朱元璋制定此后的战略方针大有帮助。

    消灭东南一些孤立的元军势力以后,朱元璋面临东北邻张士诚、西邻陈友谅、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的新局面,其中陈友谅势力最强,疆土最广,野心也最大。张士诚所据地区最富庶,然而胸无大志,安于局处隅。方国珍和陈友定也只是割据一方,志在保土。因此,朱元璋决定首先集中兵力打击劲敌陈友谅。

    陈友谅,沔阳(今湖北沔阳)人。出身渔民。原在县里当贴书,因与上司不和,一怒投奔了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由于武艺高强,作战有功,升为领兵元帅,自称“平章”,后又称汉王。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挟持徐寿辉东下,攻占太平,接着进驻采石。这时他利令智昏,以为应天唾手可得,急于称帝,竟派人用铁槌击杀了徐寿辉,随后迫不及特地以采石五通庙作为行殿,在暴风雨里即皇帝位,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又立即派人约张士诚共同攻打朱元璋的应天。

    大兵压境,应天大震。朱元璋沉稳议定对策。他采纳刘基建议,决定不待陈、张兵力会合,先用计诱陈友谅部迅速东下。他利用康茂才和陈友谅的旧交情,让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约为内应,在江东桥接头。陈友谅果然中计而来,遭遇朱元璋的伏兵,—败涂地,狼狈逃回。朱元璋受降陈军2万多人。张士诚果不出朱元璋、刘基所料,“兵竟不出”。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小明王的国都安丰(今安徽寿县)遭到张士诚部将吕珍的围攻,形势紧急,刘福通派人求援于朱元璋。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前去解围,陈友谅乘机率水师攻打朱元璋的洪都(今江西南昌)。洪都守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与敌血战85天,始终坚守。朱元璋闻讯率20万大军赶去解围。陈友谅不得不停攻洪都,与朱元璋部在都阳湖上展开了一场恶战。

    鄱阳湖之战是双方胜负存亡的大决战。汉军号称60万,朱元璋军仅20万,汉军战舰高大众多。而朱元璋仅有小船,在兵力上和装备上陈友谅都占有优势。然而朱元璋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利用汉军大船联阵运转不灵的弱点,发挥小船操纵自如的有利条件,主动出击,采用火攻,切断陈友谅军后路。自己亲自督阵,临危不惧,鼓舞士气,英勇杀敌。经过36天的詹战,陈军粮尽兵疲,又上下隔绝,互相猜忌,结果朱元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胜了曾经骄横一时的陈友谅,陈友谅本人也在这次战役里中箭身亡。

    赢得了平定群雄关键一战的朱元璋,在第二年(1364年)正月,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从此,发布命令用“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二月,亲征陈友谅之子陈理于武昌,陈理降,汉亡。此后,朱元璋基本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南面称王。他的军事才华,则具体表现在他杰出的军事部署和战略方针的制定上。

    去掉了劲敌陈友谅,朱元璋下一个进攻目标是张士诚。

    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今江苏东台)人。原是贩卖私盐的盐败,因不堪忍受官府的敲榨勒索,起事占有淮水下游及今江苏东部和浙江北部。至正十三年(1354年),他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建元天枯。两年后(1356年),建都于平江(今江苏苏州),改名隆平府。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又自立为吴王(史称东吴)。张士诚所据地区富庶,盛产粮食,人口众多。然而,此人此时一味贪图享乐,对元朝,他时附时叛,反复无常;对朱元璋,则一宜处于连兵不解的敌对状态中。

    根据战略形势的需要,朱元璋和谋士们制定了攻打张士诚的三个步骤:先攻占泰州、高邮、徐州、淮安、宿州(今安徽宿.县)等东吴北部淮水下游地区;再进取湖州(今浙江吴兴)、杭州;最后围攻平江。取得初步胜利后,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发布了声讨张士诚的檄文,述自己起兵经过,历数张氏罪状长达8条之多。这篇檄文,除第4、8条是指责张士诚敌对自己以外,其它6条都是斥责张士诚背叛元朝的罪状,俨然是替元朝写的讨伐檄文。同时,檄文中还大骂红巾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茶毒生灵,无端万状”。檄文末段为分化东吴军民,说明只杀首恶,不究从犯。东吴臣僚投降的都给官做,逃亡居民和投降军士,许他们回返家园,保有原田产房舍,过和平安定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朱元璋已公开宣告与红巾军分道扬镳,他已俨然以封建统治者自居。

    同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迎接”小明王,途经瓜洲渡口,暗中把船凿沉,小明王于是葬身江底,宋亡。从此,朱元璋宣布不再用龙风年号,改明年为吴元年。

    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平江困守10个月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押送应天。朱元璋问他还有什么话说,他说:“天日照尔不照我。”朱元漳处死了他,东吴亡。

    接着,朱元璋把矛头指向浙东的方国珍。方国珍,黄岩(今浙江黄岩)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早在至正八年(1348年),他就聚众在海上起事,雄据浙东20年。对元朝也是时叛时降。朱元璋攻占婺州(今浙江金华)以后,和方国珍地盘接壤。方国珍兵力弱,见朱元璋势强,于是派遣使臣向朱元璋进贡,实际上是脚踏两只船,在朱元璋和元朝之间摇摆不定。吴元年九月,朱元璋的大将朱亮祖攻占台州(今浙江临海)、温州,汤和军直取庆元(今浙江宁波),方国珍逃到海上,被廖永忠的水军所败而投降。

    攻打方国珍的同时,朱元璋为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采取了南征和北伐齐头并进的战略布署。南征方面:吴元年,派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从江西攻取福建;又派杨联、周德兴进取广西。方国珍降后,他派水军自庆元由海道攻占福州。福建当时是陈友定的地盘。陈友定,福清(今福建福清)人。出身贫苦,“以农家子起佣伍”,但在元末红巾军进攻福建时,他却投效元朝,因镇压红巾起义积功作了福建行省平章,拥有福建八郡之地。他在地方上专横跋扈,对元朝却极力恭顺,年年运粮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的水师只用4个月,即平定福建,陈友定在延平(今福建南平)被俘。

    此后,朱元璋把水师调向广东,配合杨璟等攻取两广,又派陆仲亨由韶州(今广东韶关)直捣德庆。经过8个月战斗,占据广东的何真奉表归降。广西也于洪武元年平定。两广尽入朱元璋版图。局处西南一隅的四川,平定于洪武四年(1371年)。云南的攻取,则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方告结束。北伐方面: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十七日,朱元璋召集诸将议定北征大计。他首先准确明了地分析当时的形势:中国北部尽管表面上属于元朝统治,但实际情况十分复杂,“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眉,关陇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他否定了直捣元都的建议,考虑孤军深入攻打元朝经营近百年的大都,万一粮饷供应不上,元援军又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伐大军将处于危险境地。所以他制定了审慎稳妥的战略布署:先取山东,去其屏障,再移兵河南,破其藩篱,然后打潼关,占领其门户,这样占据优势后,使元都孤立无援,可以不战自破。最后大军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即可席卷而下,北伐大军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战略布署充分体现了朱元璋的军事统帅才能,为明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天后,朱元璋派出他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25万,北伐中原。

    北伐大军出师后第三天,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命宋濂起草发布了告北方官民的讨元檄文。文中说:“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明太祖实录》卷二一)。檄文中根据儒家的传统天命论,为朱元璋建国称帝提供了理论根据,向天下宣布,他是“恭承天命”的。檄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是推翻元朝的口号,但又申明:蒙古、色目人愿为臣民的,与中华之人无异。用意在争取蒙古,色目人的降服。“恢复中华”,对北方广大人民反对民族压迫有很大号召力;“立纲陈纪”,是宣布重建封建纲纪,恢复封建统治秩序。檄文进而提出了使国家统一,百姓安定的建国方针,是符合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要求的。这种强大的政治舆论攻势,产生不可抗拒的力量,为加速北伐灭元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朱元璋正确战略方针的制定和檄文的发布,对北伐胜利起了巨大作用。北伐势如破竹,席卷中原大地。吴元年(1367年)年底,占有了山东全境。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征北伐大军战事正酣、推翻元朝指日可待之时,在应天即皇帝位。当时的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够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元朝倾覆之后,能够重新建立和平与秩序的人物,朱元璋就成为了这样一个人物。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夜,北伐军逼近元大都,元顺帝在慌忙布置淮王监国后,带后纪、太子仓皇逃往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初二日,徐达率领军纪严整的明朝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大都,正式宣告了统治中国98年的元朝终结。

    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大军悉平关陇,常遇春攻克开平,元顺帝北逃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进兵应昌,途中知元顺帝已死。元太子在应昌之战中侥幸逃脱,径往元旧都和林(今蒙古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去了。洪武四年(1371年)元平章刘益以辽东降。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东北平定,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宏伟计划才告完成。从他奋臂投军到此时,共历35年,距明王朝的建立,也已20年了 。

    统一的新王朝取代腐朽的旧王朝,是历史的进步。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的洪流,把朱元璋推向了广阔的历史舞台,推上了明王朝皇帝的宝座,而摆在他面前的是更大的难题:统治国家。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