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科技发明/水利航运/正文


三国至五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水利事业


    关键字:农田灌溉 敦煌 河西走廊 水利建设 乡斗门 五石斗门 阴安渠斗门 中河门

    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各族人民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共同做出了贡献。由于这一地区大多干旱、少雨,有水的地方才有农业,所以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其重要特点是多依赖雪山融水来修建渠道灌溉农田。沙漠地区,则通过引水、保水以防渠水流失来保证农田的灌溉。

    而河西地区位于祁连山与走廊北山之间,形成一条宽近百千米,长约1000余千米的天然狭长地带。河西地区最早是名氐羌或羌戎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后由于战乱,居住民族不断变更,曾先后有大月氏、匈奴、吐蕃等等民族迁徙于此,各民族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和进步都曾作出过努力。河西地区自汉代归属中原王朝后,当数唐王朝对它的经营较为得力,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因此而在前代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由于该地区干燥少雨,故欲发展农业必以水利举先,河西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同样离不开水利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水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经唐王朝的大力经营和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努力,河西地区的水利事业不断兴盛、发达。

    而今日的敦煌县地处河西走廊的西端,北面为一片戈壁,南有三危山、鸣沙山,中部则是由党河流水冲击而成的一片平原,即著名的敦煌绿洲。唐代生活在敦煌绿洲上的各族人民在这里大兴水利,建成了规模大、布局完善、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敦煌录洲水利网络,其对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唐代的敦煌地区即为甘泉水(今党河)下游冲击而成的扇状平原。这一地区的水利灌溉就其水源而言,有这样的记载:党河是自南山北流,绕城东西,可以灌溉。敦煌地区还有些泉水和大泽,以及一此绿洲上冒出的地下水和暗流,均可用于田亩的灌溉,但这些水无论是流量还是所起作用均不能与甘泉水相比较,敦煌地区各少数民族人民正是以甘泉水为主要水源而展开水利建设的。

    分水枢纽是敦煌水利建设的关键所在。其中,马圈口为甘泉水进入绿洲后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拦水和分水堰门。而马圈口也是唐代敦煌地区各族人民修筑的一道拦河大坝,并起着分水枢纽的重要作用。马圈口能将大量融雪和雨水储蓄起来,从而保证敦煌地区的农田不受河西干燥气候的影响。

    敦煌地区除马圈口分水枢纽外,还有都乡斗门、五石斗门、阴安渠斗门、中河门等等。它们对敦煌地区的灌溉均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从很多史料中可以看出,敦煌地区至唐代已形成了以甘泉为源,以马圈口堰为总枢纽的绿洲水利网,其中主要有七大分支,亦即七条主干渠道,也有将这些渠道以东、西、南、北灌溉区来加以分类的。它们有的是利用自然渠道加以修建而成,可见,当时这一地区的水利事业是非常发达的。

    编辑:宇威

    参考书目:北方科技史

相关文章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