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人物/科技篇/正文
特睦格图──蒙文铅印术的创始人 特睦格图(1887一1939年), 汉名汪睿昌,字印侯,乳名奥道尔。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今赤峰市喀喇沁旗)人。小时候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后来因为聪明好学,被当时的喀喇沁右旗亲王贡桑诺尔布收为义子。后来贡桑诺尔布创办了该旗第一所新式学堂——崇正学堂,特睦格图便从小就读于这所学校,1903年赴北京学习俄文。
1906年,特睦格图到日本留学,学习军事和医学专业,是蒙古族近代第一批留日学生。六年后(1912年)回国,在中央蒙藏院任职。他精通汉、蒙、满、藏四种文字,又通晓日、俄文,后来又在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中开创道路,他还爱好并精于摄影艺术,是一个具有多方面专长和文化知识的人才。
特睦格图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发明创制了蒙文铅字,他为此经历了艰苦的探索过程。在这之前,也曾有很多满怀抱负的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过尝试性的探索,但均未成功。
特睦格图为了筹集研究资金,曾在北京开了一家照相馆。他把照相馆的营业收入全部用于创制蒙文铅字的资金。他首先对中外铅印工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探索,然后便以牛角、木头为印刻原料进行了两次刻制实验,但都因为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限制而没有成功。
1919年,在贡王的全力支持下,特睦格图多次赴津向日本人学习了雕刻技术,这一次是用铜模铸出了蒙文铅字,但因为字体上下衔接不协调又告失败。特睦格图没有泄气,继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进行改进尝试,终于在1922年冬试制成功蒙古文铅字印刷技术,并写出《蒙文铅字说明书》,呈请立案。这项技术填补了蒙文铅印技术在中国历史上的空白。至此,蒙文书籍印刷出版结束了石印时期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无形中大大地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发展。
特睦格图的蒙文铅字问世后,在我国很快推广使用并传入了外蒙古国和欧洲,蒙古民族的印刷事业也随之步入先进行列。
1923年,特睦格图在北京创办了蒙文书社,这是蒙古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个出版社。不久,第一套用新的蒙文铅字印刷出版的书——《西汉演义》问世,印数达到了四千册。
1925年,特睦格图又创制了藏文铅字和满文铅字。他曾亲自翻译、编辑过大量汉、蒙、藏、满文历史书籍和文学著作,畅销国内外。他和伊德钦联手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蒙文教材——《蒙文教科书》,深受当时的蒙古族青少年欢迎,当时国外曾有学者评论此书为“圣人之目”,特睦格图也因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30年初,满文铅字任南京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审兼科长。同年秋,特睦格图将在北京创办的蒙文书社迁到了南京。1932年蒙文书社因日本炮轰南京而关闭。
1939年,特睦格图病逝于王爷庙(今乌兰浩特)。他为蒙古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出版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铭记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