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科技发明/建筑科技/正文


建塔建阁技术


    在我国北方民族的建筑技术行列中,建塔、建阁技术也是比较杰出的,在建塔技术中,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人建塔技术为代表,从塔的建筑技术史去观察,辽代人进入了我国建塔技术的鼎盛时期,尢其是密檐式砖塔的建筑发展到了最高峰。

    密檐式砖塔的造型特别,在台基上建须弥座,上置斗拱与平座,上部再以莲瓣承托高高的塔身,塔身雕刻门窗和天神,上部以斗拱支承各层密檐。塔上部的出檐比较长,顶部收缩比较缓和,最后用顶刹结束。塔的建筑式样大都是八面十三层,显得挺拔秀丽。

    我国密檐式塔多分布在辽宁的周边地区,这些塔大都建于佛教盛行时期。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是辽阳市的白塔。它是一座八角十三檐的砖塔,高达71米,塔身的八面各建佛龛。第一檐檐下砖雕五铺作斗拱,承托檐部,第二檐以上均叠涩出檐,逐屋往上内收。各层悬有风铃、铜镜。塔顶有刹杆,宝珠和相轮。白塔塔体雄伟,仪态端庄,结构严整,比例匀称。造型和雕刻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在1975年海城发生强烈地震时,白塔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完好如初,可见,当时的技术已经相当的精湛了。

    此外,北镇县的崇兴寺双塔,开原县的崇寿寺塔,兴城县的白塔,海城县的金塔,锦洲市的广济寺塔,绥中县的双塔,朝阳市的八棱观塔,都堪称密檐中的佳作。

    辽代还有另一种“楼阁式塔”,它与传统的楼阁结合起来,使古塔能登、能望、能居、形式更为美观。单平面形体就有正方、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山西应是佛宫寺内的应洲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它是我国现存最大,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楼阁式塔的代表。刻塔高达67米,底层的直经达30米,外观上好像是一座五层的角形塔,实际上塔中还建有四个暗层,所以,应该是九层高塔,每面都宽三开间,从第二层开始,每层的塔身外壁都设有平座和栏干,可以凭栏远眺巍峨的北岳恒山和蜿蜓曲折的桑干汗。塔顶是八角攒尖式,还有相轮,宝盖,圆光,仰目和宝珠等构件,下面又有砖砌的两莲花座。整个造型既复杂又壮丽,所以,古人形容为“鬼斧神工”。

    应洲木塔建筑在一个夯土心的砖石基座上,其座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八角形台基座上,布置有内槽柱,外檐柱以及副阶前檐柱,所有的柱子用梁枋连结成一个简形的框架。塔身底层的内槽和外檐角柱都用双柱,并砌在一米厚的土坯墙里。墙的下部是砖砌裙墙,裙墙和土坯墙体交接处垫木枋一层以防潮。转角增设一柱,既可减小梁枋柱头斗拱交接处的压力,也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柱间用厚墙填充,可以防止构架的扭曲,提高坚回性。

    底层设平座夹层,再上是二层,二层上又设平座夹层,这样重叠直到五层,平座夹层的结构,就是用斜撑和梁柱组成的一组平行桁架式的圈梁。在这个圈梁的内环上,又叠置由四层枋子组成的一道井干式的圈梁。整个夹层,实际是一个单固的构架。在外观上,夹层巧妙地处理成为各层平座腰檐。

    尽管木塔位于大同盒地的地震带上,同时也屹立在北风常年吹过的开阔地带上,九百多年来遭受过多次地震和暴风的侵袭,但未有晃动,连塔刹也完好。表木塔具有良好的抗震、抗风性能。建塔者合理地解决了水平荷载一技术问题,使木塔有效地防止位移和扭动,塔中四个暗层的设置,等于增加了四道钢箍,加强了木塔的稳定性,因而长时间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肆夺而稳立不摇。

    历时九百多年的木塔,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宝库中无愧为难得的集材料力学与木构建筑技术于一体的杰作。

    与应洲木塔的时代和地点相似,而又具有同样抗震抵风性能的木结构建筑,还有河北的独乐寺观音阁。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高阁,曾遭受三十多次地震的袭击。这此这筑技术的高超与出色,很值的我们后来人的研究与继承。

相关文章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