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科技发明/建筑科技/正文
元大都的雄伟建筑 元大都的雄伟建筑
元朝的两都建筑技术,在当今史上也是一笔可观的建筑财富,两都的建筑技术各有千秋,但上都建筑与大都建筑技术比较,还是,大都的建筑技术更完美一些,它的建筑以汉族的建筑风格为基础,又体现出蒙古族特色的综合构造,在结构、材料以及建筑装饰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创新,建大都城墙时使用的我国传统的夯土筑墙板筑技术,曾引起当时许多历史学家的注意,后被写进“史集”里。皇宫殿内普遍采用壁衣,并建有畏吾儿殿、棕毛殿,温石浴室和“通用玻璃饰”的水晶圆殿等。忽必烈为使子孙不忘创业之难,在大明殿的台基上特设一坑,种植从沙漠移来的莎草,体现出蒙古族建筑技术的思想。
大都城内的布局经过比较周密的规划,全城整齐,井然有序,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城市中央的中心阁,中心阁西十五步,有一座“方幅一亩”的中心台,其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台”,它是全城的真正中心。城市在设计和建造时,把实测的全城中心作出明确的标志,这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是个创造。
大都的街道,纵横竖直,互交错,相对的城门之间,都有宽广平直的大道,而且大都的街道都有统一的标准,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门通,当时的大街宽约二十五米,胡同的宽度在6米至7米之间。在对大都城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当时南北主干大街两旁的排水渠。这种排水渠是用石条彻成的明渠。宽约1米,深1.65米左右,某些部分顶部覆盖石条。干渠的排水方面,与大都城内自北而南的地形坡度完全一致。当时的这种设计,是比较科学的,可见,当时的建筑设计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当的发达了。
|
相关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