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人物/其他/正文


元代陵墓


    *被称作"一代天骄"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年),曾经是世界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人物。他出生于蒙古部的孛儿只斤氏族,名铁木真,是古代蒙古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启创了元朝。

    公元十二世纪末期到十三世纪初期,蒙古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部之间加强了经济联系,使蒙古族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更加高涨。成吉思汗顺应了这一发展的潮流,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

    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结束了诸部之间长期分裂的局面。他还制定了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开始使用文字,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

    他即位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公元1211年和1215年两次大举向金朝进攻,一直打到黄河北岸,占领了金朝的首都中都(今北京)。1219年发动蒙古军大规模西征,攻灭了花刺子模,在喀勒喀河打败了俄罗斯和钦察联军,版图扩展到了中亚地区和南俄,将这些地区封给三个儿子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1227年,在他亲自率兵攻打邠州、陇州的时候,却遭到了劲敌。这就是原北边屯田小吏,后因抗蒙有功而升为节度使的杨沃衍。杨节度立志以身许国,他说:"为人不死于王事,而死于家,不算大丈夫。"当蒙古兵东下时,杨沃衍与部将刘兴哥(出身起义农民)在邠州、陇州之间与蒙古兵来回作战,屡战屡胜,使蒙古兵如陷深渊,不能前进。七月间,这位"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就默默地在清水县(今甘肃清水)军营中病死了。

    成吉思汗的陵墓坐落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伊金霍洛旗。相传"伊克昭"原是鄂尔多斯七旗共联为盟,每年在一个大庙会盟一次,"即可以言利弊而决庶政,又可以叙尊卑而联族谊"。这种会盟典礼制度,一直相沿了三百多年。会盟地点起初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亦称郡王旗)的察罕淖行宫,亦说在左翼右旗营盘东北的"王爱昭"。但是后来的会盟地点,常随盟长人选的变动而转移,并无定处。自伊金霍洛旗建起了成吉思汗陵之后。鄂尔多斯七旗的札萨克(旗长)便借每年夏历三月间公祭成吉思汗的机会,在这里举行会盟活动。因此,后来亦有说"伊克昭"即是指成吉思汗陵庙而言的。

    关于"鄂尔多斯"部落名称的来由,也与成吉思汗陵有密切的关系。相传自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达延汗统一蒙古后,将蒙古地区分为左右翼,每翼各设三个部,分封诸子以统之。达延汗的第三个儿子巴尔斯博罗特入据了右翼,领有鄂尔多斯诸部,同时他还作为达延汗的副王(称作"济农"),统治右翼的土默特和永谢布部。当时成吉思汗的陵殿(称作"八白室")就在这里。巴尔斯博罗特为了守护成吉思汗陵,才把他的部落命名为"鄂尔多斯"的。"鄂尔多"的意思是"宫帐","斯"是"守护"。今天伊克昭盟还称作鄂尔多斯,其来源即出于此。

    至于成吉思汗陵为什么建在这里,传说是公元1226年他率兵西征西夏时,路经蒙古西南部高原(鄂尔多斯高原)的时候,来到了这里。这时正是春光明媚的时节,一片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他,使他久久不忍离去,陶醉在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时,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后事,沉思了很久之后,以无限赞美的口气说:"我看这个地方太美了,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吧!"果然,在他西征的第二年(公元1227年),就病死在清水县军中了。他的遗体就由诸王和那颜(蒙古贵族首领)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千里迢迢运到这里安葬。从此,便把这里称之为是"主人的陵园"。

    成吉思汗陵所在的位置,具体的地名叫甘德尔敖包。敖包是蒙古语"堆子"的意思,原是道路或境界的标志,也是祭祀的地点。登上敖包,人们就可以从绿树丛中看到成吉思汗陵的雄姿。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个皇后、两个胞弟、第四个儿子托雷和夫人的灵柩都安放在这里。

    成吉思汗陵的现有建筑,是解放以后重新修建的。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利用以德王为首的蒙古上层反动分子,对蒙古人民进行统治与压迫。德王秘密派遣蒙奸、汉奸进行阴谋活动,企图将成吉思汗陵盗窃去归绥。内蒙古广大人民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在广大人民和抗日爱国人士沙王等提出的迁移的呼吁下,国民党政府被迫成立移陵委员会,和沙王等人一起办理移陵之事。陵于1939年5月开始迁移,先迁到了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在榆中县放置了十一年后,又移置到青海省塔尔寺。

    在移陵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的灵柩曾途经延安,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热烈欢送。1939年6月21日,延安各界一百多个单位举行了一万人的盛大祭典。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等都送了花圈,并派谢觉哉、滕代远、王若飞等同志为代表,参加了盛典。

    解放以后,应广大蒙古各族人民的要求,于1954年春,由内蒙古自治区组成迎接成吉思汗灵柩回蒙的代表团,专程前往塔尔寺,同年4月1日将灵柩接回伊金霍洛。中央拨专款八十万元,重建了陵园。

    重建后的陵园比过去更加雄伟。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联系的廊屋组成,平面作字形,分作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六个部分。其下有一个高大的台基,台基四周绕以栏杆。三座蒙古包大殿之前均设有宽大的台阶上下。正殿平面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房檐覆以蓝色琉璃瓦,穹顶外面用黄色琉璃瓦包砌,并在黄琉璃瓦上镶嵌出蓝色琉璃瓦的巨大云头纹饰。三殿的房檐屋顶与白色墙壁和朱红门窗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绚丽夺目的建筑外貌。整个陵园的造型,富有浓厚的蒙古民族的艺术特色。

    陵园正殿为成吉思汗纪念堂,正中塑成吉思汗坐像。堂后的寝宫内有安放成吉思汗等人灵柩的黄色蒙古包四个。蒙古包前面陈设着三个巨大的苏勒定。所谓"苏勒定",即是在一根大木杆上安置巨大的铁矛头,矛头与木杆套接之处有长缨相围护。相传这种苏勒定就是成吉思汗出征时用的木纛(大旗)上端的铁矛头。此外,还陈列有马鞍三个及其他纪念物品,据说都是成吉思汗本人生前使用过的东西。

    成吉思汗陵与其他帝王陵寝不同,它不是真正的陵墓。不仅成吉思汗本人,就是元代所有的帝王陵墓都一样。他们究竟葬在何处,现在还没有考证出来。正史、野史、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章,各种文献资料,有关的传说,各说不一。

    据《草木子》上所记载:"国制不起坟陇,葬毕,以万马柔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这些均说明蒙古帝王葬后灭迹,不留坟冢的习俗。因此,到目前为止,成吉思汗及其他元代帝王的葬处尚无确考。

    "八白室"的设置和灵庙(太庙)的形成:由于蒙古贵族葬后灭迹,不留坟冢的习俗,埋葬地点不为人知,无从祭祀,于是,为了纪念祖先,便创立了经常可以祭祀纪念的灵庙,这种灵庙就叫做"八白室"。《蒙古源流》一书上记载:"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另立白屋八间,在阿尔台山阴、哈岱山阳之谔特克地方建立陵寝,号为索多博克达明成吉思汗。其后遂留传至今云。"由这八间白屋构成的成吉思汗陵,简称之为"八白室"。

    "八白室"的建筑形式就是八个蒙古包形的帐殿,分别供奉成吉思汗等八人。一是成吉思汗本人,二是孛儿帖夫人,三是忽兰夫人,四是也速夫人,五是速干夫人,六是别里古台,七是哈撒尔,八是其子拖雷和夫人。

    元朝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按照八白室的制度进行祭祀的。

    伊金霍洛成吉思汗陵的由来:成吉思汗陵大约可分作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即是"八白室"的创置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227年他死后到明朝前期。这时期成陵的位置,并无准确地点,只能按早期文献所记的那样,认为是在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之间的高原上。第二个时期是原来守护过成陵的鄂尔多斯部于明初(约十四世纪中叶)出现在蒙古草原以后,到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鄂尔多斯部进驻到今天伊克昭盟的时候。这时,成吉思汗陵也随之迁来。八白室供奉在济农(亲王)的牙帐近旁,可能经常转移,无有定处,以在王爱昭的时间较多。第三个时期是清朝初期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左翼中旗的札萨克额璘臣被封为多罗郡王以后,便把"八白室"迁到了他的封地"郡王旗"之内,以便于自己称尊和利用祭陵活动抬高自己的地位。"八白室"所在的地方遂命名为伊金霍洛。伊金霍洛的意思就是帝王陵墓(主人的陵园)。自额璘臣担任盟长把八白室移于这里以后,虽然更换过多次盟长,但成吉思汗陵的位置从未更动过,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相关文章

考古

准格尔召
女真政权对蒙古部的防御——金长城
北魏长城
战国秦长城
战国魏长城

文化

藏传佛教格鲁派
尚在通行的语言—图佤语
白银蛇河
尚在通行的语言—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部裕固语
远古中短篇英雄史诗的发展及其历史类型

风俗

幸福吉祥哈达飘
流行鄂尔多斯之网猎
八白室里的成吉思汗颂歌
良言佳句吉语暖
待客禁忌早知道

地理

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红柳河
克鲁伦河
响沙湾风光
成吉思汗陵园
东汉时期的内蒙古

历史

现代民族羌族的祖先--羌
明代蒙古的宗教
蒙古族的起源
成吉思汗灭札木合
窝阔台时期对蒙古汗国的治理

人物

陶克陶-亲俄叛国分子
托浑布-清朝名臣
文俊-云南回汉冲突中尽职尽责的清朝将领
寿山-抵抗沙俄侵略者的满族将领
乌泰-可耻的亲俄叛国者

千古之迷

请太祖为何杀害同胞弟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