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音乐乐器舞蹈/正文
蒙古族的民间歌舞 蒙古族多从事游牧活动,因此其民族民间歌舞具有草原民族所特有的雄健豪放的风格,既有反映早期原始狩猎生活的猎智斗勇歌舞,又有反映草原游牧生活的生产劳动歌舞。
蒙古族民歌素有“歌海”之称,分为劳动歌、牧歌、宴歌、酒歌、思乡歌、情歌、婚礼歌、祭祀歌等,充满着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民歌曲调,如《燕丹公主》、《骏马赞》、《两只羊羔的对话》、《嘎达梅林》等又都是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中的传统曲目。
元代蒙古族有一种歌舞形式“倒喇”(蒙古旅顺又歌又舞的意思),深得人们的喜爱。《历代旧闻》:“《倒喇》传新曲,瓯灯舞更轻,筝琶齐入破,金铁作边声。”可见蒙古族的《倒喇》与中原的歌舞形式迥然不同,充满着边塞情调。《倒喇》为舞曲为名,表演时由舞人头顶瓯打起舞,由琵琶、筝、胡琴等伴奏。现在鄂尔多斯民间流行的《灯舞》和《盅碗舞》,便与《倒喇》具有传承关系。
蒙古族民间舞蹈中还有大量反映其游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舞蹈,如《鹰舞》、《天鹅舞》、《食火鸡舞》、《山羊舞》、《海青拿天鹅舞》等,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歌舞节目。流行至今的民间《安代舞》,更是家喻户晓。《安代舞》的舞蹈特色是踏地为节而舞,舞者左手叉腰,右手在胸前上下甩动彩巾,边歌边舞;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舞者双手各执一彩巾,一人领唱,众人相和,歌词多为即兴编出,音乐节奏鲜明,舞姿热情奔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