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当前位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音乐乐器舞蹈/正文


蒙古族的宗教乐舞


    古代蒙古族普遍信仰萨满教,实行多神崇拜,在祈求丰收、求雨、求福、祝寿等仪式上都要举行歌舞相伴的萨满跳神活动。蒙古族萨满男称“勃”,女称“依德根”。萨满在请神活动中,要身穿带有铜镜和铜铜铃的萨满服装,手持神鼓,其步骤为:1)唱祝祷词。由助手击鼓伴奏,边虽边走碎步,行礼请神;2)唱召神词。萨满与徒弟边唱边舞3)灵魂附体。唱词结束,鼓声激烈,萨满进入神灵附体的境界;4)送神。萨满耍单、双鼓技巧动作,有时表演吞刀踏火等技巧动作。

    蒙古族的萨满活动与蒙古族在氏族社会时期的狩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有些宗教歌舞后来又逐演变为民间歌舞活动,如蒙古族民间广泛流行的《安代舞》,便源于古老的萨满教活动,用来治疗病人,通常称之为唱“白鹰”。

    元世祖时(1280——1294),藏也随之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并逐渐与蒙古族民间歌舞及萨满教舞蹈及萨满舞蹈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蒙藏文化相互交融的宗教舞蹈品种。

    查玛舞是喇嘛教中的大型宗教神话舞剧,在蒙古地区,每年都要由各寺院的喇嘛经过严格训练之后,在各宗教节日中轮流表演。查玛可分为四大类:(1)大场舞,人数约一百二十人;(2)庙院舞,人数约六十人或百人;(3)殿堂舞,人数六十二人以下;(4)米拉佛舞,人数10-30人。其内容大都是通过寻鬼问罪,斩鬼抛尸,驱除鬼魔,祈求平安等情节,宣传惩恶劝善,普渡众生,因果报应,极乐净土的宗教思想,舞蹈风格粗犷古朴,集蒙藏民间舞蹈特色于一体。如《米拉因查玛》,即米拉佛传,内容叙述圣者米拉日把在雪山修行,遇见猎鹿人黑白老人,最后使黑白老人和野鹿精皈依佛门的故事。查玛演出时,戴面具,鹿神是主要角色,有带五个骷髅的牛头面具,以及狮子、鹰、金刚、天王、猴、凤凰、蝴喋及各种鬼怪等面具约三十多种。查玛演出的乐器以打击乐为主,有大钹、小钹、立鼓、金刚杵、法铃等,另有牛角号、羊角号、蟒筒、唢呐等吹管乐器。

    元代蒙古族的佛教乐舞活动,在宫廷乐舞和女乐中也具有突出地位。如元宫廷队舞中的《说法队》便以佛教人物的表演为主,后来的《十六天魔舞》更是表现佛家思想,属于密宗一派的宗教舞蹈。

    蒙古族的佛教乐舞也反映在元代的壁画艺术之中。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有元代修建的十几个洞窟,还保留着许多元代佛教乐舞的表演场面。如莫高窟中典型的元代洞窟465窟,便有佛教密宗派的壁画,有圣嗣金刚降魔图、弹箜篌奏乐的菩萨和舞蹈菩萨,舞姿新颖别致。在榆林窟有一幅大型伎乐天乐舞壁画,自右至左分别为弹曲颈琵琶者、弹筝者、拉胡琴者、吹箫者、用小槌击单鼓者、打腰鼓者、吹竽者、持拍板者、吹横笛者。这些虽是艺术,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乐舞演出情况。尤其是在乐器的使用上,除北方所特有的鼓吹乐器外,还出现了蒙古族传统乐器胡琴。这些对研究蒙古族音乐歌舞艺术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