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元大都  元代都城。蒙古语称“汗八里”,意为汗之城。在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眺区。营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城市规划在城制史上占重要地位,并直接为明清北京城所继承。都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周长约30公里。有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垣。夕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城,有11座城门,城门外筑有瓮城,城四隅有角楼,环城绕护城河;皇城墙称“萧墙”,俗称“阑马墙”,周长约10公里;宫城偏在皇城东部,为长方形,周长4,5公里,有南北中轴线纵贯宫城。宫城内主要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以大明殿为主体,北面以延春殿为主体。大明殿内设有后位,帝后并座临朝,为蒙古族特有之传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大都城内布局,与此基本相符。

  元大都遗址  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1964—1974年发掘居址和建筑遗存十余处。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600米,东西宽约6700米,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南城垣在今东、西长安街稍南,东、西城垣即明清北京内城的东、西垣,北城垣在今安定门小关和德胜门小关一线。北城坦迄今犹残存。城墙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皇城位于城南部,宫城偏在皇城东部。宫城的南门约在今故宫太和殿的位置上。元大都的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相沿未改。发掘的居住遗址久以后英房遗址为最重要。它为一所大型住宅,其主院前有轩廊、后有抱厦正房前有东西厢房。出土物中以瓷器的数量为员多,有珍贵的青花瓷器、景德镇影青瓷器、龙泉窑育瓷器与磁州窑黑(褐)白花瓷器等。



  元代太史院  至元十三年(1276)建成,在大都城东墙下。主体建筑为一座灵台,高七丈,共分三层。下层为太史院办公用房,太史院下分推算、测验、漏刻三个局1共70人。均在此办公。中层为研究用房,按八方分成八个房间,分别放置图书、资料、盖天图、浑天象、水运浑天、壶漏等。灵台上层放置郭守敬创制的简仪和仰仪,简仪下还敷有正方案。灵台东面有一小台,上置玲珑浑仪。灵台西面立四丈高表,表北置石圭。灵台南方东西两角设印历工作局。整个天文院的组织颇具近代天文台的规模。

上3条  下3条


分类词表
ABC
DEF
GHI
JKL
MNO
PQR
STU
WX
YZ

检索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