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成宗  (1265—1307) 即铁穆耳。元代皇帝。公元1294一1307年在位。元世祖太子真金子。至元三十年(1293),受皇太子宝,总兵北边。次年,世祖死,即皇帝位。又次年,改元元贞。限制诸王投下,减免江南部分赋税,又编辑整理耀令,保持守成局面。与西北诸王海都、笃畦战争,获胜,迫使笃哇、察八儿(海都子)等归附。在位期间滥行赏赐,造成国帑不继,屡次动支钞本;出兵八百媳妇国,引起西南骚动。在位十三年病死。蒙语尊号完泽笃皇帝。庙号成宗,谥钦明广孝皇帝。
|
元大都  元代都城。蒙古语称“汗八里”,意为汗之城。在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眺区。营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城市规划在城制史上占重要地位,并直接为明清北京城所继承。都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周长约30公里。有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垣。夕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城,有11座城门,城门外筑有瓮城,城四隅有角楼,环城绕护城河;皇城墙称“萧墙”,俗称“阑马墙”,周长约10公里;宫城偏在皇城东部,为长方形,周长4,5公里,有南北中轴线纵贯宫城。宫城内主要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以大明殿为主体,北面以延春殿为主体。大明殿内设有后位,帝后并座临朝,为蒙古族特有之传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大都城内布局,与此基本相符。
|
元大都遗址  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1964—1974年发掘居址和建筑遗存十余处。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600米,东西宽约6700米,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南城垣在今东、西长安街稍南,东、西城垣即明清北京内城的东、西垣,北城垣在今安定门小关和德胜门小关一线。北城坦迄今犹残存。城墙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皇城位于城南部,宫城偏在皇城东部。宫城的南门约在今故宫太和殿的位置上。元大都的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相沿未改。发掘的居住遗址久以后英房遗址为最重要。它为一所大型住宅,其主院前有轩廊、后有抱厦正房前有东西厢房。出土物中以瓷器的数量为员多,有珍贵的青花瓷器、景德镇影青瓷器、龙泉窑育瓷器与磁州窑黑(褐)白花瓷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