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汗国  又作“伊儿汗国”。元朝封国之一。拖雷子旭烈兀封地。辖境东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达高加索,南临印度洋。既为欧、亚两洲文化荟萃之地,又是重要交通枢纽。居民民族成分复杂,主要讲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部分崇奉基督教。建都于帖必力思。
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蒙哥汗命其六弟旭烈兀出征西亚地区,统兵攻灭木刺夷和报达(即今巴格达)等国。元初封授旭烈兀统领阿姆河以西直至密昔儿(埃及)地区,建立汗国。旭烈兀及其继承者自称伊利汗(意为从属),为元分封在这一地区的最高军政首领,奉元朝皇帝为宗主。其渝旨铃用元廷所赐“辅国安民之宝”、“王府定国理民之宝”等汉字印望。后来伊利汗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先后建都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孙丹尼牙(今伊朗苏丹尼耶)。境内农业发达,商业和手工业也很繁荣。与元朝关系一直都很密切。旭烈兀死后,子阿八哈继袭汗位(1265—1282),政权进一步巩固,1270年曾率军击退了察合台汗八刺对呼罗珊的进攻。合赞汗在位期间(1295—1304),因对汗国国政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行奖励农桑、厘定税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提倡文治,厉行法制,使汗国达到鼎盛。1317年(元延祐四年),不赛因即位后,由于权臣出班专政,内乱迭起,加上钦察汗月即别的进攻,势力渐趋衰微。1388年为帖木儿帝国所灭。
| 伊然可汗  (?一741) 即登里可汗。唐时后突厥可汗。公元734—741年在位。毗伽可汗之子。全称圣天天生突厥毗伽可汗。 “登里”意为天,“伊然”意为创造、产生。二名实为一人,旧史误以为二。开元二十二年(734)即汗位,遣使告丧于唐,以从叔父判阙特勤等二人为东、西设(杀),分掌兵马。二十三年,东击契丹,败归。二十四年,应唐约攻突骑施,战不利。二十八年,受唐册封为苾伽骨咄禄可汗。次年,母婆匐诱戮西设,东设判阙特勤怒而勒兵攻灭之,他亦被杀。
| 伊特勿失可汗  薛延陀末代可汗。名咄靡支。夷男侄。唐贞观二十年(以6)拔灼败亡,薛延陀余众推之为可汗。曾遣使奉表于庸,请仍居郁督军山北。唐恐其为碛北之患,进军讨之,惧而请降,至长安,授右武卫将军,赐园宅。在位不足一年。
|
上3条 下3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