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物 文化 地理 风俗 名词解释 文物考古 特约专家 著作检索
      用户注册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回首页

  五塔寺  即“真觉寺”。

  兀良合  蒙古部落。又译兀良罕、死良孩、兀良哈、兀良合惕。成吉思汗五世祖敦必乃的属民。兀良合人折里麦自幼为成吉思汗家奴,族人察兀儿罕、速不台相继归附,后为蒙古开国名将。另有一种贝加尔湖以西的林木中兀良哈人,以狩猎为生,居桦皮顶木棚,冬日以木马(雪橇)作交通工具。蒙古建国,此部降服蒙古。其中由兀答赤率领的一支,成为左手干户之一,奉命看守不儿罕·合勒敦(肯特山)成吉思汗葬地。元军收服叶尼塞河流域五部之众,将吉利吉思、乌思、撼合纳人迁往肇州、朵因温都儿(今索岳尔济山)等地,成为明代的朵颜部,自称是兀良合林木中百姓,同泰宁、福余合称兀良合三部。

  兀良哈三卫  辽时称斡朗改,原是森林狩猎民,或称之为“林木中主人”。他们最初居住在巴儿忽真脱窟木(位于色楞格河下游东北巴尔古津河流域一带)境内,与豁里、巴尔忽惕、秃马惕诸部相邻,住在用白烨和其它树皮筑成的茅屋中,衣兽皮、靠狩猎和驯养山牛、山绵羊等为生。10—11世纪初年,相继移居于不儿罕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地区。因与蒙古部毗邻,彼此交往日密。成吉思汗兴起后被征服,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14世纪后期,蒙古统治集团内讧迭起,势力渐微,故元辽王阿札失礼(成吉思汗弟斡赤斤裔)、惠宁王(又作会宁王)塔宾帖木儿(广宁王彻里帖木儿裔)和朵颜元帅府等因不忍骨肉相残,率属归附明朝。明廷为削弱“北元”势力,“分其部落”,于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在其地分置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为羁縻卫,令辽王阿札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海撒男答(一作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从此,三卫便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活跃于明朝和蒙古的历史舞台而为世人所知。

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众,虽然统称为兀良哈,但实际上真正为兀良哈人的却只有朵颜一卫。据史料记载,“朵颜卫”蒙古语称“五两案”。“五两案”就是兀良哈异译。而“泰宁卫”称“往流”,意谓“王所在之部”,因居处于元泰宁路而得名;“福余卫”称“我着”,“我着”是成吉思汗弟斡赤斤属民,以其地有瑚裕河而得名。

朱元璋设立三卫,原是想借三卫力量,为之保塞。继又因对三卫不放心,便采取“守在亲藩”的政策,令宁王朱权驻守大宁(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老哈河北岸大名城)。

1399年(明建文元年),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三卫选派骑兵3000名,击败宁王朱权。

1403年(明永乐元年),朱棣即位,以三卫“从战有功”,徙朱权于南昌,移行都司于保定,将大宁地赐兀良哈,复置三卫,

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嗣位。三卫暗中勾结也先,企图利用瓦刺力量挟制明朝。明廷得悉,于1444年(明正统九年)派兵分道北征。三卫受重创。也先趁机为将三卫置于自己直接控制之下,于1446—1447年率兵分道进袭,三卫畏惧,被迫归服,福余卫部众被迫徒居脑温江(嫩江),大都融合于科尔沁部中。

15世纪后期,东部蒙古复兴。三卫虽然一向与之联系密切、但由于其内部纷争影响,三卫仍不时罹遭劫难。

1549年(明嘉靖二十八年),达赉逊汗率察哈尔万户东迁,三卫进一步与之靠拢,俱听其约束。不久,以虎刺哈赤为首的罕哈部(内喀尔喀)和以巴雅思哈勒为首的右翼喀喇沁等封建主也依次进入三卫区域,于是三卫部众便逐步分散于前述各部落中。所谓“三部诸帅,分部散居,莫能自振”,便是指此而言。

上3条  下3条


分类词表
ABC
DEF
GHI
JKL
MNO
PQR
STU
WX
YZ

检索
内蒙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nmonlin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71)5920480  FAX:(0471)5920480
Email:zj_nm@sohu.com